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84年的国庆节,今年是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家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北大7000多名师生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李清风作为学校骨干,自然那是有资格参加游行队伍的,而且位置还很靠前。
一大早天还没亮,李清风便早早的起床开着车前往学校,准备跟着学校的队伍前往长安街列队。
也就是胡家宝要照顾孩子,要不然,李清风高低要把胡家宝安排进学校的游行队伍里,也让她亲自参与到祖国盛大的节日中去。
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参加到这种盛会中去,李清风只感觉心潮澎湃,无法平静。
气体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亲自参加过84年阅兵后,李清风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气的存在。
84年的阅兵完全可以用封神来形容,参阅部队大部分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气势凌厉,眼神中带着淡淡的杀气,有没有经历过实战区别还是很大的,后世的几次阅兵根本和这次阅兵比不了。
只要是看过84年阅兵的,心里都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参阅部队眼中的杀气直扑面门,杀气都快要具象化了。
在游行队伍经过金水桥前,学生队伍中打出了“小平你好”的条幅。
远处的摄影师捕捉到了这幅影像,迅速的按下了快门,成为了此次阅兵的经典照片,顺便传遍全世界。
阅兵结束,李清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高兴之下,一挥手,每人收了二两粮票,领着自己班里的学生,带着他们找了个大点的馆子,准备大吃大喝一通,用来庆祝祖国的节日。
这群学生们,刚开始还很拘束,为了给李清风省钱不舍得点菜。
看出了学生们的想法,李清风笑了笑,随口编了一个自己在研究所兼职,每个月都有一笔不菲的美金收入,让他们随便点,这群学生们才真正放开了点菜,什么贵点什么,一副要将李清风吃破产的架势。
一顿饭,加上李清风四十三个人,连酒带菜,总共花了李清风两百多块,在这年头,妥妥的属于大额消费。
“李老师,我最近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感到十分困惑,您出国留过学见识过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我有个问题想要向您请教,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
大四上半年的后半段,李清风在给学生们上完课,准备下课时,学生于正从凳子上站起来,向李清风发出了提问。
听到于正的话,教室里的学生纷纷停下了收拾课本的动作,好奇的看向于正,猜测着他想问的是什么内容。
师者答疑解惑也,李清风在师德上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放下手中的保温杯,冲着于正做了个手势,示意他直接开口。
有了李清风的允许,于正毫不迟疑的开口说道:“老师,最近华国青年报做的那个调查您也看了吧?根据华国青年报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社会上最受欢迎的职业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分别是科学家、医生、教师。”
“社会上现在还流传着一些顺口溜,不知道您听过没有?”
其余的学生纷纷精神一震,立马明白了于正要问的是什么,全都紧紧的盯着李清风,等着他的回答。
于正所说的东西,李清风略有耳闻,心里也大概猜测出了于正要问的问题,这话题有点棘手啊。
如果是后世的话,可以有一大堆的话来说服他,但是在这个遍地是机会,摆个地摊随便卖点什么都比大学生收入高,全国人民看不清楚前路的年代,这话还真不好说。
说句实在话,贯穿整个八九十年代,吃公家饭的职工干部,全都穷的尿血。当然了指的是老实本分不乱伸手的,乱伸手的不管什么时候都穷不了。
国企职工就不说了,是个什么情况大伙都知道。
大环境下公务员这一职业也不好过,要是能混上一把手还好,最起码每个月还能领到自己的工资,如果是中下层,几个月一年拿不到工资属于正常情况,而且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任务,更别说那些科研人员了。
到处都是没钱,养活不起职工,逼得军工厂都他娘的用厂里的离心机生产雪糕出去卖,赚取利润来给职工发工资。
李清风在心里组织着语言,面上不动声色的说道:“有什么话就一次性说完,别浪费大家时间”
于正缩了缩脖子,不敢继续吊胃口,直接开口说道:“社会上有很多顺口溜,其中最出名的两条是,搞原子弹的收入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收入不如拿剃头刀”
现在国内在科研上面,还是在吃大锅饭,不重视技术人才,高级知识分子的收入很低,而且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其中一部分还要强制购买国库券国债卷,再加上物价一再上涨,高知分子日子过的很一般。
李清风在办公室没少听到学校的老师们,对学校要求强制买国库券的感到抱怨,嚷嚷着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现在高知分子的日子还能凑活,再等几年,那就只能用艰难一词来形容了。
特别是军工领域的研究学者,那日子更是没法子过,很多这个领域鼎鼎有名的院士级人物,下班后都要去摆摊卖些自制的小吃来维持生计。
上班研究导弹,高科技,下班摆摊卖面条,这是很多科研人员在当时的现状。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想问什么直接问”李清风敲了敲桌子,催促他赶紧进入正题。
“老师,我们今年都大四了,再有一个月,我们就要去到单位实习,现在社会上是这么一个情况,倒爷二道贩子横行,就连在路边随便摆个摊卖茶叶蛋的收入都远远高于我们,您说我们寒窗苦读这么多年还有什么意义?”
于正这番话算是说到了这些学生们的心坎上,一时间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