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18398836334 > 第54章(第1页)

第54章(第1页)

一、影响铁炮射速的技术因素分析

火炮射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不损坏火炮、不影响射击精度和保证安全条件下发射炮弹的能力。火炮发射炮弹的快慢,反映着火炮威力的大小。

影响因素之一:装填弹药的方式迟滞射速的提高。前膛装滑膛炮因装弹程序复杂而使射速缓慢。如欧洲16世纪以来迄至19世纪中期以前,陆上用加农炮的装药、填弹、发射过程:《美国海军》中说:&ldo;首先将火药(装在一个帆布袋中)装填到药膛中,用软布包裹起来的炮弹填放在火药上面的弹膛中,之后将一枚长钉插入到火炮后上部的&lso;撞击孔(装填烘药和点火用的小孔)&rso;中并刺穿药袋,将少许火药(也是黑火药,唯硫磺比例稍高)倒入撞击孔中,然后便点火了。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并且出现很大的后坐力,而系在船体上的炮索则对火炮起到固定的作用。用水将炮管湿以消灭可能存在的残余火星,然后重新开始上述周期&rdo;〔2〕。至于海上用舰炮发射炮弹的办法:《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说:自17世纪初叶起,&ldo;英国海军的基本战术是以五艘舰为一组,每次只有一艘战船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忙着装填弹药。一艘舰射击完毕第二艘射击,一艘接一艘依次射击&rdo;〔3〕。《海上实力》中说:19世纪中期以前的英军&ldo;&lso;舷炮齐射&rso;一般并不是一艘舰上一侧所有的火炮同时发射,那样会严重损伤船骨。通常是先发射前炮,然后按顺序依次发射,除非敌舰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rdo;〔4〕。欧洲许多著作附有18世纪末以来的火炮发射程序图〔5〕,依次为发射炮弹的专用工具、刷膛、装填弹药、捣实、支好炮架、瞄准、点燃火门将炮弹发射出去。承载在四轮炮架上的舰炮与双轮支撑的陆地用火炮相比,主要是后坐靠绳索控制,其余完全相同。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舰炮除燧发机(它产生火花进入火门引火,代替了过去松散的火绳点火)的点火装置和定装弹药的采用发生变化外,其余程序依然如故。以上看出,前膛装滑膛炮由于装填弹药速度缓慢,故射速不会很快。

因素之二:火炮发射后调回原位费时费力。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炮架皆为前装架退式的刚性炮架,至于后装架退炮和管退炮的出现,那已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了。刚性炮架通过耳轴与炮架直接刚性连接,炮身只能绕耳轴俯仰转动,与炮架间无相对运动,发射时整炮后坐。因此,火炮通常造得很重,以便稳定炮位,但在人工搬运或用牛马拖运时,均很困难。火炮恢复到发射位置、重新瞄准需延误时间,射速受到影响。

因素之三:火炮发射炮弹后,炮膛发热,需要冷却,才能重新装填火药,冷却越慢需要等待的时间越长。

因素之四:每次火炮发射后,都要花费时间清理炮膛。因为黑色有烟火药中的硫磺是一种粘固剂,它能使炭和硝石结合在一起。这种火药在爆发时有很大一部分变成坚硬的微粒,留在膛面上并且象一股烟似地被喷射到空气中。残渣需反复檫拭,才能使炮膛恢复光洁,否则就会使之受损而缩短使用寿命,甚至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因素之五:黑火药质量影响燃烧完全程度,质量不好的火药产生大量黑色烟雾,影响视线,耽搁再一次的发射时间。

因素之六:点火装置的优劣与炮手操炮的熟练程度影响射速。

二、中英铁炮的射速

清军铁质岸炮的射速。鸦片战争前后,清军装备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主导型加农炮技术大致处于欧洲17世纪系列的水平上。尽管在战争前后,经过众多火器家们的努力,火炮总体水平已和英军缩小了一些差距。广东佛山铸造的生铁炮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沿海炮台所用海岸炮的状况,也是清军最佳火炮的缩影。战船是火炮的载体,清军战船性能由于和英军战列舰差距太大,火炮性能不佳,故战争始终,除了十几次的海陆炮战外,清军没有一次海上大规模的抗英激战。即清军抗敌的火炮主要是岸炮。清朝主导型火炮属于西方的加农炮型,发射的炮弹为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铅铁弹,霰弹、链弹、爆炸弹比例极小。而加农炮型从16-19世纪的三百年间,技术上的改进都是围绕炮车和减轻炮筒重量而发生,射速变化不大。在此期间的中国对内对外的战争中,以重型加农炮为代表的西式火器的应用和制造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战斗编成和具体战术,火炮的装备数量、先进程度以及火器的配套设施,越来越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是,西式火器最大的缺点就是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装填发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各敌对方每役所能动员的火炮数尚不足以构成有效的火网,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敌我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因此,此时的兵士只有靠冷兵器贴身肉搏。这也解释了从15世纪迄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什么中国在对内对外的战争中,冷兵器始终退不出战争舞台、以火炮为代表的火器为什么不能完全主宰战场的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火炮射速与英军相比,差距明显。因为清军传统型火炮─红夷大炮技术大致处于欧洲17世纪加农炮的水平上,而欧洲火炮在16-17世纪的射速,大量史书有明确的记载。《1449─1660年之间的英国武器或战争》中云:17世纪,&ldo;英国野战炮在一天内发射60或70次,通常需要2个炮手和10个助手,小炮诸如鹰炮能在一天之内发射140次,所需的人更少&rdo;〔6〕。即大炮每小时8发左右,小炮是其的2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武器和战争》中云:&ldo;在19世纪,火炮每小时发射多于12次,此和火器家威廉?爱尔顿1646年设计的每小时19次差不多,火炮家格兰斯建议所有火炮在发射40次后至少应冷却一小时,为还原射击效果,平均每炮每小时发射8次,……每天每炮仅发射100次,等于每小时8次,每天射击12或13个小时。……另一个须考虑的是铜炮和铁炮易于损坏,铜炮在发射600次,铁炮在发射1000次后,就已不太堪用&rdo;〔7〕。即8-12次小时,平均为1次6分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