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清朝那些事儿 第1章 > 第78章(第1页)

第78章(第1页)

第75节:清德宗光绪篇(8)

《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李鸿章

1896年8月28日,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ot;圣-路易斯&ot;号油轮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在美国受到了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ot;史无前例的礼遇&ot;。9月2日,李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记者:尊敬的阁下,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鸿章: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是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记者: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李鸿章: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二十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不同。

记者:阁下,您能说明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路线的理由吗?是不是您的同胞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没有受到善待?

李鸿章:我有两个原因不愿经过美国西部各州。第一,当我在清国北方港口城市做官时,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国侨民的抱怨。这些抱怨表明,清国人在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他们以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完全得到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利法》不但不给予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因此我不希望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第二,当我还是一名水手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比别人年纪要大好多岁,从温哥华回国的航程要比从旧金山出发更短些。我现在才知道,清国&ot;皇后号&ot;船体宽阔舒适,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难以找到如此之好的远洋客船。

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李鸿章的丁香花园

说到上海的丁香花园,就不免要提起一个人‐‐盛宣怀。丁香花园就是盛宣怀为了巴结讨好李鸿章而为他修建的。丁香花园位于上海华山路八百四十九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李鸿章的别墅花园。李鸿章有一个第九房姨太太,名字叫做丁香,据传此人如同她的名字一样,韵致天成,非常的妖娆迷人。李鸿章非常喜欢这个九姨太。可丁香与正室不合,以至于没办法住在一起。李鸿章一次和盛宣怀闲聊的时候谈及此事,表示想给九姨太在上海建一所别墅,一则解决矛盾,二则也算是送给她的一份不动产,而且李鸿章表示自己也有长居上海的打算。盛宣怀心领神会,就在海格路(即华山路)购地并建造了这所新颖的别墅花园。

丁香花园包括两座楼房,一幢由姨太太丁香居住,另一幢就是藏书楼。丁香花园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艾赛亚&iddot;罗杰斯设计。他最擅长的就是把建筑艺术和现代享受融合在一起。所以两楼的风格结合了美国式的别墅建筑,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

李鸿章日本遇刺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军锋芒直指北京。清廷无力抵抗,只得竖起白旗,投降议和。嚣张的日本人向清政府表示,他们不仅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吵作一团,李鸿章、翁同龢等人主张决不能割地一寸,宁可多赔款;而以恭亲王为首的一干大臣则认为,如果不答应割地,日本人肯定不会议和,现在情形危急,为保京师无恙就只能顺从日本人的心愿。争论归争论,谁去议和签署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呢?清廷上下不管是慈禧、光绪还是满朝文武,当然谁都不愿意背上这遗臭万年的骂名。经磋商,慈禧决定先派一个忠实可信的洋员前往,既容易得知对方的意图,又不会引起对方的怀疑。几经挑选,选中了德国人德奎琳。谁知,日本人根本不见此人。后来又有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前往,日本人仍百般刁难,拒绝与他们谈判,而是直接指名要李鸿章来和他们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1895年3月4日,光绪帝正式发出了诏书,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给予他署名画押全权,让他出使日本。3月20日,在马关春帆楼,谈判正式开始。日本咄咄逼人,清政府则据理力争,双方唇枪舌剑,陷入了胶着状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