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清和厉山行刚来,就听到旁桌很热闹的行酒令声。
那些恣意飞扬的青春,明媚的眼睛充满了对前程的渴望。
这是付清所熟悉的,也是他所羡慕的。
如果有可能,他也多么愿意是这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位置,他自信绝对不会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差。
可他连命运都不能自己选择,又何谈掌握?
一丝苦笑,半分悲凉,再转头,却已是笑容满面,豪气万千。
吟上一声令,对上一句诗,打入他们并不困难。
觥筹交错,把酒言欢,喧闹声里,付清探寻着有用的信息。
那边秀气的三人是来自幽州,这位大嗓门的哥儿是来自辽州,还有那位黑面的老兄,来自衢州,这边这位不爱说话的来自中州。
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说着方言的爷们,一到轮起诗来,却成了统一的京腔。
这是从北夜王摄政时才开始实施的政策,开始推行的时候分外困难,可一道强压令下去,年来,竟然成了一项功绩!方便了才人士子的交流,也方便了他们记得这项明令的颁布者北夜王。
何乐而不为?
听说幽州的丝绸不错,这位小哥儿穿的是哪家的绣品呀?
这位爷,您敢情是两个月前就出门了吧,走水路来那淮河今春没断流?
辽州的这位哥儿,听说你们那里去年出了个案子,连总督都下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
厉山行看付清把自个儿平常问讯百姓生计的语气学了个透彻,不禁暗自好笑。
倒不是说付清是多孤高的人,舍不得这脸面,只是他今天一身富家子的打扮,问得又是这家常,又涎着脸,真有点格格不入。
不过,那些各地来的士子倒真的把他当成了没出过京的富家子弟,见他态度也不高傲,便查巴着说个不停,那付清倒听得津津有味,把各地的官员政绩打听个遍。
这话说道说道就撤到投卷了,那有几个哥儿看付清和厉山行衣着光鲜,又是满口京腔,便含了自荐之嫌,多了几分献媚之色。
付清这话就开始说的暧昧了,也不明说自己认识谁谁谁,那语气又好像多大的官儿都不放在眼里,弄得那几人更是痒痒的不行。
就有几个清高的人开始看不顺眼了,语带嘲讽,付清再一激一探,就把八方士子对几个重要人物的态度打探的实在。
朝臣派的声望最高,不过北夜王的名气也不坏,倒是外戚派除了左诗风,要不摇头不知,要不就了解个大概。
士子们的见解虽然不免偏颇,但是也暗示了各派所作的努力。
胜负何在,太和殿里自有分晓!
这一章我掰了好久,说实话虽然偶喜欢看诡计文,自己却是菜鸟一只,基本上这算得上是第一篇诡计文,漏洞肯定很多!前面那个赈灾都把我弄了个要死,这一节科举又磨了好久,这掰阴谋文的能力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但这文还得继续,唉,真是挑了不擅长的题材来写!不过,我好像特别偏爱腹黑受!没办法,只能如此过过干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