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道折子中,康有为先分析国家所面临的严重局面,然后提出三个具体建议:一,效法日本等国以定国是;二,大集群才以谋变政;三,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又明确提出国事付诸国会并请颁行宪法。折子的末尾,康有为以前所未有的语气写道:若再不变法图强,&ldo;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保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保矣&rdo;。这道折子在呈递过程中因为辞气太亢直,被工部尚书淞泄中途拦截了。
满腔救国谠言却不能上达天听,康有为心中郁闷。时正隆冬,北京城冰天雪地,寒彻骨髓,南国长大的康有为不但身冷,更觉心冷。他不明白,这些享受朝廷高官厚禄的大臣们,为何不替朝廷着想;偌大的京师聚集了来自全国的英才,为何就没有几个知音?酷寒的气候,加一卜悲凉的心境,康有为决定转去广东,待初夏时分,再到京城来寻觅机会。他于是定好强车,定下日期,尽早离京。不料,就在他离京的前一天,事情突然起了变化。
这天上午九时多,怕冷的康有为在被窝里磨蹭了好长一会,才慢慢地起身穿衣。正在叠被子的时候,南海会馆的门房老头走了进来:&ldo;康老爷,门外有位老爷要见您。&rdo;
康有为问:&ldo;是谁,你见过没有?&rdo;
&ldo;没见过,不认识。&rdo;
康有为想起过会儿还要去大栅栏买点东西带回家,此人来得不是时候,不想见,便对门房说:&ldo;你就说我已出门了,有事留话给你好了。&rdo;
&ldo;康老爷,&rdo;门房小声说,&ldo;这个人是个白头发老头子,天气这样冷还来看你,你不见他怕不大好。&rdo;
门房说得有理,康有为把被子匆匆叠好,便随着门房走出南海会馆。只见门外停着一顶二人抬的青布小轿,从轿中走出一个圆圆胖胖、白发白须衣着华贵的老人来。老人打着哈哈笑道:&ldo;你就是康祖诒吧,害得我好找啊!&rdo;
面前的这个老头子气宇轩昂,一表非俗,或许不是一般的人。想到这里,康有为谦恭地说:&ldo;天气如此寒冷,您来会馆看我,真正不敢当。&rdo;
&ldo;带我到你的房间里去看看吧。&rdo;老头子不待康有为请,便自己跨过会馆大门,向里面走去。
康有为颇觉为难。他住的房间除开一床一桌一凳外,什么都没有,不但无取暖的火炉,因为起来得晚,还没来得及去后院厨房里打水,连泡杯茶的开水都没有,但见老头子自个儿往前走,他只得硬着头皮跟着。来到房间,他不好意思地说:&ldo;这里一无所有,实在不便接待您,请坐吧!&rdo;
老头子没有坐,四面扫了一眼说:&ldo;你一个名满天下的工部
主事就住在这个地方,也真是难得。&rdo;
康有为说:&ldo;我虽是工部主事,但还从未到衙门里当过差,没有薪水,便只好住会馆了。&rdo;
&ldo;听说你要离开京师回广东去?&rdo;
&ldo;是的,已定好了骡车,明天一早就走。&rdo;
&ldo;你来京师的时间还不久,为何急着回家?&rdo;
&ldo;我给皇上的折子淞淮尚书半途拦截丫,我很失望。再加上天气又冷,京师呆不下去了,只得回广东去。&rdo;
老头子哈哈笑道:&ldo;一个淞鮭就把你的锐气打了,北京城里除开淞谁就没有别的人了吗?你公车上书的胆魄到哪里去了!&rdo;
康有为被老头子的气概慑住了,好长一刻才嗫嚅道:&ldo;京师达官贵人虽多,却没有几个为朝廷国家着想的,我真有点沮丧了!&rdo;
&ldo;哪里的话!&rdo;老头子威严地说,&ldo;你认识几个达官贵人,就敢于这样以偏概全!听老夫的话,不要走了,在京师住下来,老夫明天叫人给你送来百两银子和两百斤木炭。至于折子嘛,你放心,老夫会来过问的。&rdo;
听这口气,是个大人物的模样。此人究竟是谁,康有为又将老头子细看了一眼后问:&ldo;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rdo;
老头子一字一顿地答:&ldo;老夫乃翁同穌。&rdo;
&ldo;噢!&rdo;
康有为惊呆了。此人便是两朝帝师状元宰相、声动九州权倾天下的翁中堂!三九严寒天里,他坐着青布小轿来南海会馆看我‐‐一个刚刚踏上仕途的六品小主事。这是一种怎样的礼遇?这将会预示着一种怎样的前途?康有为不觉头晕了起来,下意识地跪下,连连说:&ldo;卑职有眼不识泰山,刚才多多冒犯,还请中堂大人海量包容。&rdo;
翁同穌忙双手扶起康有为,诚恳地说:&ldo;足下乃当今国土,老夫心仪已久。实话对你说吧,皇上也惦记着你,你要为国珍重,放开胸襟,不要为一时受阻而气沮。这里实在太冷,老夫不能久待。你安心住下,静候好音。&rdo;
说罢,昂首走出会馆,登上布轿回去了。康有为倚在大门边,久久地回不过神来,只觉浑身热血沸腾,四周的冰雪朔风仿佛都已不再存在了。
翁同鯀自己不便出面,便叫都察院给事中高燮上疏。高燮激于义愤,抗疏推荐,并请皇上亲自会见康有为。
二十八岁的光绪皇帝,虽然体质孱弱,但毕竟有一腔青春热血,眼看着祖宗传下来的江山被外人糟踏成这个样子,心里也过意不去,总希望自己所治下的是一个强盛的国家。再加上他亲政已近十年,却仍然处处受左右的掣肘,自己没有独立处置国家大计的权力,也极想通过变法维新这条路来改变这种窝囊处境,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九五之尊。光绪帝的这个愿望日益强烈,除开他本人的觉悟之外,还得力于珍妃的怂恿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