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袍端带,到得堂上,替严嵩夫妇磕完了头,少不得还有一番&ldo;承欢膝下&rdo;的甜言蜜语要说,说完又讲笑话。丫头小厮在一旁凑趣,时而哄堂,显得极其热闹,老夫妇俩的心情都觉得开朗宽松,兴致极好。
到得开宴,赵文华手捧玉杯,躬身敬酒,严老夫人想起来了,指着赵文华向严嵩说道:&ldo;也该替文华换换腰带了!&rdo;
&ldo;嗯!&rdo;严嵩点点头,慢吞吞地答说:&ldo;别忙!等我来想法子。&rdo;
&ldo;吏部不是还没有补人吗?&rdo;
&ldo;那不行!&rdo;严嵩很快地回答,声音亦很坚决,表示绝无商量的余地。
赵文华也知道不行。吏部为六部之首,尚书称为&ldo;天官&rdo;,非德高望重的不能补这个缺,以工部侍郎想一跃而为吏部尚书,首先皇帝就不会批准。
不过,严老夫人的建议,或者说是试探,虽近乎空想,但对严嵩与赵文华却有一种启发的作用‐‐这对义父子同时想到了,倘或能将工部尚书调为吏部尚书,那么赵文华由侍郎坐升为尚书,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ldo;文华,&rdo;严嵩暗示他说:&ldo;你明天不妨去看看老李。&rdo;
&ldo;老李&rdo;是指武英殿大学士李本。从李默下狱后,李本奉旨暂管吏部;此人庸庸碌碌,虽相位,无非伴食而已。赵文华既得暗示,便想好了一套办法:先跟工部尚书吴鹏去说,严嵩打算调他为吏部尚书,但需要现管吏部的李本发动其事。如果能先送一笔重礼,事情就好办了。
吴鹏自是欣然同意。赵文华等他将礼物送出,紧接着便去拜访李本,率直道明来意,严嵩有意提拔吴鹏当吏部尚书,希望他帮忙。
&ldo;是,是!严阁老的钧谕,一定照办。&rdo;李本问说:&ldo;只不知他老人家可曾指明办法?&rdo;
&ldo;办法很多。亦不须他老人家指明。&rdo;赵文华想了一会答道:&ldo;如今不是奉旨甄别百官吗?请阁老笔下照应。&rdo;
&ldo;啊,啊!&rdo;李本被提醒了,&ldo;这个法子好!我先走第一步,以后怎么办,见机行事。老兄如有高见,请随时指教。&rdo;
于是隔不了3天,李本便上了一道奏疏,将朝中七品以上、二品以下的官员,甄为三等,第一等共17员,吴鹏居首;其次赵文华;再次严世蕃。
这第一步一走,第二步就容易了。吴鹏与赵文华很顺利地当上了吏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严嵩又特地替赵文华说了许多好话,因而皇帝加他一个&ldo;太子太保&rdo;的衔头。尚书二品,只能用犀带;加了太子太保的衔,赵文华便腰围玉带,一品当朝了。
在严嵩,肯这样出力提拔赵文华,实在亦是有很深的打算的。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尤其是杀了兵部员外杨继盛,开了一个杀谏臣的恶例,等于得罪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因而颇有朝不保夕的恐惧,需要找个得力的帮手,进一步成为替手,掩护他归隐林下,安享余年。
这个替手他找了好久了,又要有本事,又要对他忠诚,找来找去总觉得忠诚还是最要紧。他也知道,人与人相处,无非恩惠利益的结合,对他人给之以恩,人家才会效之以忠。对赵文华的恩惠已经很深了,而且利害相关,严嵩认为他决不至于再有不逞之心,可以跟他吐露肺腑之言了。
于是等西苑退值归府,特地派人将赵文华找了来,摒绝所有的奴婢,关起门来低声问道:&ldo;文华,你知道不知道我今天要跟你说些什么?&rdo;
&ldo;自然是只有父子之间才能商量的事。&rdo;
&ldo;父子之间,亦不见得可以商量,譬如东楼,我就不便跟他说,因为他的胆子太大,必不以我的话为然。文华,只有你可以共心腹。&rdo;
&ldo;义父这样看待我,真教我粉身碎骨,难报深恩。&rdo;赵文华跪下来说:&ldo;义父必是有什么心事,尽管告诉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