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催促,以致对方在忙乱之下,常会不加思索而乱打牌,现实的商场竞争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尤须警惕!第四,在处理重大案件时,不可急于一时,宁愿以更多的时间来换取最大的成果。比方说,与某访客交谈的预定时间已到,但若是他的谈话很有价值,可弹性地延长交谈时间。再则,举行会议,当然是以在预定时间内结束为原则,但是,若遇到大家踊跃发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时,不宜仍然按时散会,可适度地延长会议时间。第五,伺机而动。在商场上,如果不能伺机而动,往往会吃大亏。第六,可将不想继续从事或没有价值的工作暂搁一旁,这并不是怠惰,而是一种有意义的革新有效作法。第七,准备不足时,要适度拖延时间,若是盲目前进,必遭失败。因此,可用&ldo;我现在很忙&rdo;等借口,争取一些另谋对策的时间。第八,遇到不利的交涉场合时,也要设法拖延时间。这种情况,犹如拳击比赛时抱住对方一般,虽然不够光明正大,但有时却是必要的。运用之道如:故意迟到、岔开话题、不谈结论等等。第九,某些场合,要作迅速明确的决定,确实掌握住整个局面。第十,让对手着急,使之落入自己的掌握中。如果能够掌握以上十项专门技术,你将成为管理时间、运用时间的高手。
从时间中找时间(1)并列运筹法:即在某项松散活动进行期间同时开展另一项活动。例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卡恩特在看一部片子之前,先把影片说明书拿来,了解一下故事情节,然后自己设想,假使这个本子叫我来编,我该怎样介绍人物,怎样介绍时代背景,怎样展开情节,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心里打下一个腹稿。
而在电影开演之后,一边进行艺术欣赏,一边进行学习。青年编辑王国忆,利用点滴时间勤奋学习多门外语,甚至碰到说话罗嗦的人就在心里思考着如何将此人的空话译成外语,辛勤耕耘自有收获,他熟练地掌握了10多门外语。
(2)交叉轮作法:即利用农业上交叉轮作以提高产量的方法,把一天的活动内容交错进行安排,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因为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一种信息刺激、长时间持续同一个活动内容,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进行其他内容的活动,人体原有的兴奋产生抑制,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为此,注意及时变换学习内容是必要的。例如,马克思写作时从来不是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写作累了,就演算一会儿数学题,或停下来散散步。有时,背诵一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读一会儿巴尔扎克的名著,或者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接着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
(3)定期&ldo;盘点&rdo;法:从&ldo;盘点&rdo;中找时间,为了使时间使用更趋合理,使用时间也需定期&ldo;盘点&rdo;。盘点,始于计划,外国时间利用专家指出,订计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漫不经心的,好像业余摄影爱好者捕捉了几个大有希望的镜头就匆忙冲洗,可结果往往使他沮丧。一种是严肃认真的,如同专业摄影师不但事前认真选择镜头,而且冲洗后还要仔细研究,经过剪接、曝光等一系列试验,从中选出几张最好的,再作加工,终于成为获奖照片。有了计划之后,就要&ldo;盘点&rdo;可以投入的时间,确定行事次序,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每隔一段时间,对计划进行重新评价和对投入的时间进行&ldo;盘点&rdo;。
时间是常数,只要运用得当,便能从时间中产生巨大的精神财富。
(4)遇事三问法:这种方法的要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具体方法是对遇到的事情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取消它?首先找出有些什么事根本不必做,有些什么事做了也全然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如果有些事不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停止。二是能不能与别的合并?就是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三是能不能代替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而同样能达到目的,当然是最佳方案了。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有次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ldo;柏林蓝&rdo;的配制过程。他见工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ldo;柏林蓝&rdo;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再煮,并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卡卡响。李比希感到很奇怪,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ldo;搅拌锅里的溶液时,一定要用铁棍搅,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lso;柏林蓝&rso;的质量越好。&rdo;李比希笑道:&ldo;不需要这样搅,只要在&lso;柏林蓝&rso;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用铁棍使劲磨蹭,无非是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lso;柏林蓝&rso;。这样虽然也行,但太浪费时间啦!&rdo;由此看来,遇事三问,从而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改变不科学的工作程序,实在是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从时间中找时间的妙法。
&ldo;时间是一种最稀有的资源。&rdo;时间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对于工人、农民,它就是财富;对于医生护士,它就是生命;对于军人,它就是胜利;对于自学者,它就是知识。青年朋友们,学会到时间中去找时间吧!
(5)&ldo;集束思维法&rdo;:&ldo;用志不分,乃凝于神&rdo;,不管什么事情,集中精力,才能做好。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狄德罗,在动笔写作时,他的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甚至达到头脑发热的程度。由于他工作效率很高,从1746年正式接受编纂任务算起,至1780年发行最末一卷,在这30年中,他不仅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校工作,而且亲自为该书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撰写了1000多篇文章和条文,监制了3000多幅插图。与此同时,他还在哲学理论、文艺批评、戏剧艺术以及小说创作方面留下了不少杰出的成果。
(6)&ldo;最适点法&rdo;:什么是学习最适点呢?主要由一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收效的关系而定。在一天之内,花费了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有一定收效,花了二小时,就能学得更多的东西,但如果一天学20个小时,那么你就会筋疲力尽,收效甚微。一位学者在介绍运筹时间经验时说:&ldo;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里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间数再去乘上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等于零吗?&rdo;中外成功者运筹时间的诀窍就在于使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尽量接近最佳适度点。
(7)&ldo;一箭双雕法&rdo;: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最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创造了一种一箭双雕的读书方法。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个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也有了显著提高。他24岁就开始写作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后来又著有《哲学与生活》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