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皇上有旨。有本紧奏。无本退朝。&rdo;值勤太监例行公事喊唱起来。声音在殿内不停地回荡着。连殿外地守卫都可以听到。
&ldo;启禀皇上。臣有本上奏。&rdo;沉默片刻之后,大学士蒋冕站出来行礼道。
&ldo;所为何事?&rdo;朱厚冷淡说道。心里却十分喜悦,认为蒋冕参奏地肯定是额田之事,这个自己可要好好的处理。
&ldo;皇上,近日来京城流言四起,议论之人皆是朝廷重臣,而且对朝廷施政妄加指责,长此下去必将损害朝廷威严,还请皇上下旨张榜,勒令如有谁胆敢妄议者,处以笞刑,再寻出挑起此事之人,予以严罚,惩一儆百。&rdo;蒋冕严肃说道。
&ldo;有这等事情?&rdo;朱厚皱眉说道,心里却有些恼怒蒋冕不时时务,放着正事不理,却在小事上纠缠不清。
&ldo;启禀皇上,蒋学士所言属实,近日来民间传言,因为天下额田减少,皇上准备加税,而杨学士向皇上提出清丈天下额田,效仿太祖当年,重新编造鱼鳞图册,以增赋税,这样就可不用向民间加税了,这等言论已经传向四方,想必其他各省已然知道。&rdo;通政司的一位官员站出来证实道。
&ldo;岂有此理,司礼监这帮奴婢居然胆敢泄露朝廷机密,朕必将严加惩治。&rdo;朱厚勃然大怒道,冷哼一声盯着旁边地太监,让太监冷汗直流,若不是顾及这里是朝会,恐怕早就忍不信跪地求饶,向皇帝解释事情与自己无关啦。
内阁的几位大学士眼睛里闪过疑惑之后,那时候皇帝找他们商议的时候,明明没有提起过这件事情啊,随后露出了然之色,看来皇帝已经知道民间的传言,现在这样说,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坐实下来,让几个大学士有口难辩,而杨廷和此时更加确定起来,流言之事与皇帝肯定有关。
&ldo;皇上,杨学士清丈田地的提议十分有理,不知道皇上为何会拒绝,况且妄加征税会使得民间百姓心有怨言,有损皇上圣明啊。&rdo;一位御史站出来说道,得到不少人的响应,引起一片附和之声,激起几个清流心中不愤,立刻站出来向皇帝进言,希望皇帝能体察民间疾苦,不要任意加税。支持杨廷和的提议。
当然,朝廷之中不可能是一堂言,随后又有几个官员站了出来向皇帝进言说,清丈田地之事关系重大,不可以操之过急,不然会造成地方人心惶惶动荡不安的。请皇帝要三思后行,当然,这些人之中有些是老成持重的,有些却是心有鬼胎地。
而这时朱厚却十分喜悦的看着殿下百官为这事争吵起来,就是怕没有人理会,争论就说明官员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只要加以引导,那么事情就可以按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不过朱厚也留意到。朝廷上的几个大臣还在沉默不语,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使得不少官员也唯唯诺诺。正站在旁边观望。
&ldo;杨学士,事情因你而起,却不知道你有何想法。&rdo;等到争论慢慢地平息之后,朱厚开口询问道。
想法?杨廷和心里苦笑,现在他最想做的就是澄清,说明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但是看着数十个官员期待灼热的眼神,这话无论如何也是说不出口的。
&ldo;臣坚持已见。&rdo;杨廷和沉声说道,知道皇帝肯定会明白自己地意思。虽然朱厚明白,但是朝廷的官员却不知道事情真与杨廷和无关啊,以为他所谓地坚持已见,就是坚持在清查田地,一心为国的官员都露出笑容,也有不少人是垂头丧气的。
其实在杨廷和心里还是很支持这个主张的,不然现在就开口委婉表示反对了,哪里用含糊其辞,这分明是心软嘴硬而已。
&ldo;当初朕之所为不同意杨学士的提议。就是担心事关重大,稍有不慎会给地方造成不良影响,但是既然诸位卿家如此坚持,那朕也不好反对,不过正如刚才几位卿家所言,事情不能过急。&rdo;朱厚轻轻说道:&ldo;事情就交给内阁处理吧,几位学士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再拟定一个折子给朕批阅。&rdo;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接着朱厚再处理几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心情舒畅的宣布退朝。如果有官员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刚才朱厚就只是询问杨廷和一句。没有再询问其他官员,然后就把事情给决定了,这与他平日地习惯根本不同。
朝会结束,不少官员围在杨廷和身边,祝贺他又为社稷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而杨廷和心中虽然无奈,但是还得微笑应付起来,慢慢了出了皇城,这里官员也不好再纠缠下去,纷纷向杨廷和打过招呼,然后朝着自己地官轿走去,而这时杨廷和发现吏部尚乔宇正站在自己地轿子旁。
&ldo;杨学士。&rdo;乔宇拱手道。
&ldo;乔大人有何事情?&rdo;杨廷和微笑还礼问道,这里漫天风雪寒冷刺骨,如果没有事情地话,谁不想早点回府取暖啊。
&ldo;昨日皇上向下官询问六部各司是否有空缺,想让翰林院的侍读张信进去任职,吩咐下官斟酌安排。&rdo;乔宇轻轻说道。
&ldo;张信?&rdo;杨廷和沉吟起来,随后问道:&ldo;皇上可指定安排张信进哪部吗?&rdo;
&ldo;皇上地意思是让张信进户部,让下官查寻户部各清吏司中是否有缺。&rdo;乔宇恭敬回答起来,忽然间似乎想起什么,再次说道:&ldo;皇上还有吩咐,希望张信在户部之中,担任郎中或者员外郎之职。&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