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留下四位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第三子李玄霸,这位兄弟名字最霸气,可能就是因为名字太霸气了,所以不好带,年纪轻轻夭折了。但也可能就是因为夭折了所以给了小说家们发挥的空间,各路演义纷纷把他写成怪物。很多小说都说他叫李元霸,使一对800斤大锤,还轮转如飞。我们就按&ldo;如飞&rdo;是每秒20米计算,李元霸空舞的功率也要达到80千瓦,相当于1088马力,基本达到新一代国产豪车吉利帝豪的输出功率。还有的版本写他一下午杀了108万人,相当于1227颗广岛原子弹的杀伤。就算他锤锤不落空,每锤打死一个人,6小时他要打108万锤,频率高达50赫兹。李窦氏的!这岂止是帝豪,简直就是沃尔沃的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其实我有点怀疑是他挥臂频率太高,在空气中形成风洞,吹死了很多人‐‐没错,吹死的。另外有一点,李玄霸明明是第三子,但小说都喜欢把李元霸写成第四子,把李元吉写成第三子。最初我以为是作者暗含深意,过了很久才明白‐‐这些吹神史学家功底太差,写错了。后来李元霸这个牛皮越吹越大,吹上了天,眼看收不了场了,最后作者就只好说他把大锤往天上一丢,然后掉下来把自己砸死了事。
不过历史上李玄霸夭折了,唐高祖另三位嫡子才是真正驰骋历史舞台的主角,而且基本可以在隋高祖那边找到对应角色。
唐高祖长子李建成‐‐隋高祖长子杨勇。李建成和杨勇一样,很小就在官场上崭露头角,表现中规中矩,长期准备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总体感觉李建成的表现比杨勇还更好一点。
唐高祖次子李世民‐‐隋高祖次子杨广。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中战功赫赫,军功章上有高祖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因此这一对都很有想法,准备以功劳最高、势力最大嫡次子身份夺取继承权。关键是最后他们还都成功了。
唐高祖其余嫡子李元吉‐‐隋高祖其余嫡子杨俊、杨秀、杨谅。作为不太有希望继位但实力也不弱的其余嫡子,他们都有很多很奇怪的想法,最后也都死得很奇怪,关于他们的史料也是奇奇怪怪,以糊涂账居多。总体感觉隋朝那三位比唐朝这一位更千奇百怪一点,这可能是人数多造成的视觉效果。
唐高祖晋阳举兵时,让李建成、李世民分领左右军,李元吉留守太原,几个儿子精诚协作,为建立大唐立下赫赫功勋。前期三个儿子关系不错,约在武德六七年(623或624),天下平定后,就开始争夺起来了。
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建国就册封为太子,他本人看起来也不差,按理说继位问题不大。但李世民戴着天策上将的战神光环,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忌惮。更何况隋炀帝夺嫡成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岂能视而不见。史载唐高祖觉得这天下主要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自己都是次要角色,不止一次向他许诺,要改立他为太子。尽管承诺始终不兑现,但都对大家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既然老爸的许诺只停留在空气中,那李世民就得靠自己去夺。当年隋炀帝夺位成功,很大程度上靠了独孤皇后的妇人之见,但窦皇后似乎很有男儿气概,没那么好蒙,关键是已经死了,想靠也靠不上。而从后宫关系来看,后妃们都更倾向于支持李建成,因为太子毕竟名正言顺,李世民主要还得靠他自己秦王府的势力。关键是,隋文帝其实有点傻乎乎的,经常被儿子坑爹,唐高祖就完全是个人精,隋炀帝用的那些小把戏休想再用来坑他。不过你精我更精,为了当皇帝,精一点有什么舍不得的。
当初晋阳起兵,主要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的策划,所以这三位便是大唐的定策元勋。裴寂是唐高祖死党,两人在晋阳宫当差时就一起玩隋炀帝的宫妃,而刘文静则更像是李世民的人。显然唐高祖会对裴寂更亲近些,这让才能更高的刘文静很不满。到后来刘文静经常在朝议时故意顶撞裴寂,私下则出言不逊。有一次刘文静和弟弟散骑常侍刘文起喝酒,拔出刀来砍在柱子上怒道:&ldo;好想把裴寂一刀砍了!&rdo;这话传到唐高祖耳朵里,唐高祖决定以谋反罪论死。宰相们都异常惊愕,争权夺利当然不对,但骂骂裴寂也不至于死罪吧?连裴寂自己都觉得量刑过重。显然这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在打压李世民的势力,老人精已经感觉到了来自小人精的压力。
李建成的压力就更大了,尽管他是合法继承人,但唐高祖不是隋高祖那样的耿直汉子,态度一直模棱两可,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这帮老狐狸也都不会轻易站队,所幸幼弟李元吉比较支持自己。从刘文静事件开始,两兄弟就基本抛开了兄弟战友的旧情,开始干了起来。
首先是杨文干事件。武德七年(624),唐高祖收到密报,说庆州都督杨文干调集大量军器,有谋反迹象。杨文干是李建成的亲信,而李建成确实采购了一批盔甲送给他,所以这个密报实际上是针对李建成而发。唐高祖非常老练,没有直接捅翻此事,而是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和杨文干觐见。不料又有人把唐高祖已获悉密谋的情况通报给了两人,结果李建成跑到唐高祖面前叩头流血,杨文干则被迫起兵造反。很快杨文干被部下所杀,造反不成。而唐高祖对此事的处理更令人惊异:他没有处理太子,而是流放了太子东宫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等几员大将。太子谋反,不杀也就算了,为什么要处理秦王府的人?显然,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秦王府策划的一起阴谋:诬陷杨文干谋反,密报给唐高祖,再将这个情况密报给太子和杨文干,吓得他们起兵。老人精完全洞悉这起阴谋,所以没有粗暴处罚太子,而是适当处罚了小人精。杨文干事件,正是秦王向太子的正式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