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驾崩。皇后宋氏令宦官王继恩前往召宋太祖第四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前来继位,但王继恩出宫后找到晋王赵光义,力邀他前往继位。赵光义突然接到这样的邀请,大吃一惊,但其实又很想去,非常犹豫。王继恩说:&ldo;再过会儿就是别人的了!&rdo;于是赵光义随王继恩和医官程德玄冒雪前往寝宫(冒雪算什么,冒血也要去啊)。到了宫门王继恩说:&ldo;晋王请稍等,我先进去说明情况。&rdo;程德全却说:&ldo;直接进去便是,还等什么!&rdo;于是三人直接入宫。宋皇后一见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莫名惊诧,但很快明白过来,哭着说:&ldo;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rdo;赵光义也哭着说:&ldo;共保富贵,无忧也。&rdo;
于是赵光义即皇帝位,史称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正史对此记载并无太大出入,但后人对此提出诸多质疑,持不同意见的野史更是数不胜数。事实上,宋太宗继位确有不少疑点。
宋太祖死前没有任何征兆,很多人怀疑是赵光义杀死了他。各种资料对其驾崩的情况记载不一,如《湘山野录》称宋太祖夜观天象,自知命不久矣,遂请赵光义到寝宫交代后事。侍卫们在门外只见烛影中兄弟俩似乎在争执甚至扭打,之后宋太祖用斧头戳着雪,大声说:&ldo;好做!好做!&rdo;之后便听他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留宿寝宫。次日,赵光义宣布宋太祖已驾崩,遗诏由他继位。这便是所谓&ldo;烛影斧声&rdo;之谜,若按此说宋太祖确实有可能是被赵光义弑杀,很多人认为宋太祖的身体素质不应在四十九岁突然无故死去,被杀是最合理的解释。不过此说演义色彩较重,尽管深受明代小说家欢迎,但正史一般不予采信。
理性地讲,宋太宗动手弑杀皇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宋太祖极有可能是腹疮(在当时并非小病)发作而死。问题真正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于宋太祖的死,而在于他到底有没有传位给宋太宗。
中国自古坚持父死子继,如果实在没有亲儿子,把侄子过继为子都不会传给弟弟。周世宗的儿子只有七岁,尚要在乱世中勉强传位给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何须传弟?但反对者认为,宋太宗也是宋朝的创始人,军功章上有宋太祖的一半,也有宋太宗的一半,作为亲弟弟,不无资格继位。
然而宋皇后最初确是召赵德芳继位,是王继恩擅自做主召来赵光义,这应该说也是一种温和政变,至少是抢夺了宋太祖儿子的继承权。宋皇后被史家一致誉为贤良,如果宋太祖真有遗诏让赵光义继位,她应该不会违背。不过客观地说,宋太宗合法继承的依据恐怕更多一点。
首先,宋太祖若要传子,也应传给年长的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但宋后妈比赵德昭还小一岁,可能相处比较尴尬,据信她更喜欢比她小的赵德芳一点,所以召赵德芳即位应是她个人意见而非宋太祖遗诏,宋太祖很可能确是突然驾崩,没有留下遗诏。
其次,既然没有遗诏,那有没有事先约定?说到这个赵光义的腰板就有点硬了。赵德昭、赵德芳虽是宋太祖亲子,但从未册为皇太子,而反观赵光义:晋王、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别以为这几个职衔毫不相干,其实五代以来,这几个职衔凑在一起就是皇储的意思。周世宗是正常继位的吧?但他并未当过太子,继位前就是晋王、开封府尹。朱友贞、李从荣、刘承训等明确为皇储的方式都不是太子,而是亲王加开封(河南)府尹,这正是五代确立并实职锻炼皇储的一种惯例。宋太宗登基后明确其弟赵廷美(曾用名赵匡美、赵光美)为皇储,形式也是齐王、中书令、开封府尹。这样看宋太宗早已确立皇储,本就是合法继承人。
而宋太宗继位后六年,突然又曝出一起金匮之盟事件。据称宋太祖、宋太宗之母昭宪皇太后杜氏在宋太祖即位不久便要死了,将宋太祖和宰相赵普召来。她问宋太祖:&ldo;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rdo;宋太祖哭着说:&ldo;托爸妈的福。&rdo;太后说:&ldo;行了,我都要挂了就别来这一套了。我告诉你,你就是靠周末帝年幼才搞赢人家,如果周有长君,哪有你的份儿。你和光义都是我亲生,你以后定要传位给他,国有长君,社稷之福。&rdo;宋太祖流泪叩头,发誓谨遵母命。赵普也表示遵命,记下誓约并签署&ldo;臣普书&rdo;。这份誓约被藏在一个金匮之中,由谨密宫人保管,即所谓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表面上看是宋太宗合法继承的一个有利证据,但此事漏洞百出,基本可以确定是子虚乌有,反而成了一个不利证据。试想杜太后为何会在宋太祖三十多岁时就提这样的盟誓?咒自家儿子早死吗?而且宋太宗即位之初为何不提,六年后才提?关键是六年后赵普也只是嘴上说说,这么重要的文件为何不拿给大家看看?种种疑点都分明在说:这是假的,是宋太宗为了证明自己继位合法性编的谎,赵普则是合谋。
不过,光义造出这种谣是不是傻得有点过分?其实此谣非他本人所造,而是赵普为了巴结他所为。宋太祖在时曾与赵普商议皇储,赵普说太祖自有亲子,无需由弟弟继位,所以宋太宗继位后不太给他好脸色看。到太平兴国六年(981),新兴宰相卢多逊几乎要把赵普挤下台,所以他就编了这么一个谎来讨好宋太宗,并借机打击卢多逊及其背后谋求帝位的赵廷美。所以此事实为赵普争夺相权的一个把戏,却总被误记在了赵光义头上,有点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