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溪的桌上放着三摞稿纸。
周冬凛走过去随意翻了翻:
“曹编辑,你这不是已经整理好了吗?”
“嗯,我还是按照之前的习惯以正方、反方和中立将投稿者分成三类,你看下这个。”:
曹雨溪说着将之前给丁默邨看的那份稿件的备份递给了周冬凛。
周冬凛接过稿件拿在手中翻看了几页:
“曹编辑的工作很细致的嘛。”
“毕竟我们第一期创刊的爆火离不开这些投稿者的支持,我和金主编商量过了,到时候私下举办一个小型的答谢会邀请投稿者到场向他们表示感谢。”
“对方匿名投稿应该就是不在乎我们的感谢吧。”
“他们不要但是我们不能失了礼数,不过为了保护投稿者的隐私,这件事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找到他们后也会向他们保证一定会严守秘密。”
周冬凛连忙将稿件放在桌上:
“那这个我就不应该看了。”
“周记者多虑了,我相信你的职业操守,再说你现在是我们杂志社的核心骨干,应该知道这些事。”
“那我能做些什么呢?”
“周记者见多识广,在上海认识的人又多,我想请你帮忙看看有没有熟悉的文风。”
周冬凛看向曹雨溪,对方的脸上浮现着微笑,不过那微笑里透着都是阴冷。
“好,我试试,不过我觉得不太容易。”
周冬凛刚想将手伸向中间一摞稿纸,曹雨溪将最右边的一摞稿纸推了过来:
“周记者,你看这一摞吧,那摞都是中立言论,没什么意义,读者都不爱看。”
“好。”
周冬凛从桌上拿起稿纸,第一张是全英文的。
他看了几眼放在桌上:
“这个应该是美国人或者在美国生活过的华人,英国人不这么说话,看行文很官方,应该是我们同行,不过具体是谁我看不出来,英文报纸我虽然看但是没研究过作者。”
“没事,外国人都有钱,估计也看不上我们的感谢,更不屑与国内的作者为伍。”
第二张是全文言文,周冬凛看了几眼摇了摇头将稿纸放在桌上:
“这个人古文造诣很深又精通历史,估计是个大学教授,我对上海学术界的人不熟。”
曹雨溪翻开稿件找到了对应的匿名作者:
“周记者,你跟我想到一起了,我觉得有点像复旦大学史学系的教授陆行知。”
“复旦不是迁重庆去了吗?”
“陆教授年纪大了没有跟去,而且留在上海的学校去年二月已经复课。”
“哦,这倒不太清楚,有机会的话倒想去听听课,我对中国历史还是挺感兴趣的。”
第三张稿纸上的字歪歪扭扭像是初学写字的儿童写的,不过整篇文章写的非常的精彩。
有理有据骂的是酣畅淋漓,一看就是浸淫文坛多年的文学大家。
没有多年的写作经历绝不会有这样的功底。
文章的署名是【醒世警言】。
曹雨溪伸手指向周冬凛正在看的稿纸:
“周记者,你有没有觉得这个作者的文风像是《大美晚报》的朱惺公朱先生?”
周冬凛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