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abu-al-awāhibal-shādhili,qawānhikaal-is-hrāq(daasc,1309);tredwardjjurji,ilationislaiysticis(prceton,1938)。
2阿拉伯语的darwish,起源于波斯语,意思是贫民,穷人,乞丐。
1关于一位正统派穆斯林的批评,可以参考ibn-al-jawzi,naqd,pp262以下。
2ignazgoldziherrevuedel&rso;histoiredesreligions,volxxi(1890),pp295-300;vorlesunn,p164。
3diwān,p108,l18。参阅ibn-taybah,al-shi&rso;r,p508,l2。
4shayri,p25。
---------------
就跟着消灭了。讨论到&ldo;真主的朋友&rdo;的等级问题时,颇有骑士之风的苏非家都坚持男女完全平等的原则1,例如,他们把圣徒们的头把交椅给了赖比耳&iddot;阿德威叶(约717‐801年),她是一位神秘派的妇女,过着高贵的生活,具有可爱的性格。从此以后,赖比耳变成了&ldo;正统派圣徒传中极其卓越的女圣徒&rdo;。她年轻的时候,被人拐去,卖给人家做奴隶,但是,他的主子看见她在做礼拜的时候,周围放出光彩,就把她解放了。她不肯出嫁,愿过一种抛弃红尘的极端苦行的生活。不久,她就变成了&ldo;神秘的大道&rdo;上一位被崇敬的导师,谆谆地教诲人们要悔悟、忍耐、感恩、敬畏、安贫乐道、绝对信赖(tawakkul)真主。有人问她是否憎恨恶魔,她回答说:&ldo;我只顾得喜爱真主,没有工夫憎恨恶魔。&rdo;她曾梦见先知穆罕默德问她是否喜爱他,她回答说:&ldo;我满心喜欢真主,心中没有憎恨或喜欢他人的余地。&rdo;2她曾宣言:&ldo;我崇拜真主,不是因为惧怕他,也不是因为贪图天堂,只是因为喜爱真主,想望真主。&rdo;3
麦立克&iddot;扎希尔总督和他父亲萨拉哈丁,曾下令把一位喜爱真主的人在阿勒颇处以死刑,他的罪名是异端,那时候他才三十六岁(1191年),这个人名叫素胡尔韦尔迪。我们从他的一篇热情的祈祷可以清楚地看出,苏非派神智教既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也受到新柏拉图派的影响4。
另一个宗教运动,也是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定型,而且产生了许多支派,那些支派在伊斯兰教和哈里发帝国史上曾起了决定性作用,那就是十叶派运动。阿里派的命运,在阿拔斯王朝,不比在伍麦叶王朝好,尽管他们在推翻伍麦叶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的斗争中,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麦蒙曾采用十叶派的服色(绿色)为国家的服色,而且宣告以他们的一位伊马木阿里&iddot;里达1为自己的继任者,但是他的微笑,证明并不是永远有用的。不久就来了穆台瓦基勒。850年,他恢复了早期迫害十叶派的惯例;他拆毁了纳贾夫的阿里陵墓和卡尔巴拉的更受尊崇的侯赛困陵墓2,因此,引起十叶派无穷尽的憎恨。1029年,哈里发嘎迪尔,从巴格达清真寺中驱逐了一个十叶派的讲道者(khatib),而任命一个逊尼派的讲道者代替他3。这种普遍的敌对,迫使十叶派采用敷衍(taqiyah)原则4,即在强迫和危害的威胁下,免除宗教的要求。作为伦理学上的一条原则,敷衍的合法性,早已为哈列哲派5的某些人所承认,但是,十叶派把这条原则当做一条基本的教义。他们给这条原则增加了新的内容,就是,一个信士发现敌人占优势的时候,他不但可以,而且应该
---------------
1abu-nu&rso;ay(1038年卒),在他的巨著hilyatal-awliyā&rso;wa-tabaqātal-asfiyā&rso;,volii(cairo,1933),pp39‐79,中以巨大的篇幅论述了苏非派的女圣徒。
2faridal-d&lso;attār,tadhkiratal-awiiyā&rso;,edranicholn,voli(leydon,1905),p67。
3abu-tālib(al-akki),tal-b(cairo,1932),vol,iii,p83。还可以参阅argaretsith,rābi&rso;ahtheysticandherfellow-satsislā(cabrid,1928)。
4louisassignon,recueildetexteséditsncernantl&rso;histoiredelaystieenpaysd&rso;isla(paris,1929),pp111‐112。参阅本书第40章:神秘派的&ldo;伊本&iddot;阿拉比&rdo;。
1ya&rso;bi,volii,pp544‐545。
2fakhri,p325;as&rso;udi,volvii,pp302‐303。
3ibn-al-athir,volix,p278。
4照字义讲,taqiyah的意义是&ldo;谨慎&rdo;、&ldo;恐惧&rdo;(《古兰经》3∶28)。
5shahrastāni,p92,l15,p93,l,6。
---------------
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那种宗教,作为自卫和掩护教友的措施6。不遵国教的十叶派,虽然是一个被压迫的少数,而且屡次反抗现存的政体,都遭到失败(他们的反叛有时也是很英勇的),但是,他们仍然公开地,或在原则的掩护下,坚持不渝地忠于伊马木,即从阿里的苗裔中选出的、理应得到这种效忠(walāyah)的伊马木。十叶派的伊马木,与逊尼派的哈里发不同,他不仅从穆罕默德继承了他的世俗的统治权,而且继承了解释教律的特权。在这种职务上,他是一位不会错误的导师,由于他的不谬性(&lso;isah)1,他获得了无罪的天恩2。与逊尼派和苏非派的主义相反,十叶派认为,宗教上的确实性,只能从伊马木的教训中获得,因为伊马木蒙真主的保祐,不会犯错误,更不会犯罪。他们的第一位伊马木阿里,先由长子哈桑继承,后由次子侯赛因继承3,侯赛因的苗裔是更驰名的。十二伊马木派(ithna&lso;ashariyah)是十叶派的主体,他们所拥戴的十二位伊马木中最后的九位,都是侯赛因的后裔。在九位当中,据说这四位是陆陆续续地被敌人毒死的:哲耳法尔(765年)于麦地那,穆萨(799年)4于巴格达,阿里&iddot;里达5(818年)于突斯,穆罕默德&iddot;哲瓦德(835年)于巴格达。其余的几位伊马木,或者在反抗哈里发政权的战争中战死于沙场,或者被刽子手杀死于法场。第十二位年轻的伊马木穆罕默德,在萨马腊清真大寺的山洞中失踪了(回历264年,公元878年),他没有后人,所以就变成了&ldo;隐蔽的&rdo;(tatir)或&ldo;被期待的&rdo;(untazar)伊马木6。因此,他被认为是永远不死的,是在一种暂时隐蔽(ghaybah)的情况下的。在适当的时机,他将以麦海迪(ahdi,得道者)的身分出现,光复真正的伊斯兰教,并征服全世界,带来万物毁灭之前的短暂的一千年。这第十二位伊马木,虽然是隐蔽的,但是他永远是&ldo;时间的主人&rdo;(qā&rso;ial-zaān)。在波斯,十二伊马木派,于1502年被萨法威王朝定为国教,这个王朝的统治者自称是第七位伊马木穆萨&iddot;卡最木的后裔。自从那个时候起,波斯国王就索性被认作是隐蔽的伊马木的代理人,而穆智台希丁(ujtahidun,高级的教义学家们)被认作他的代言人和他与人民之间的居间人。关于伊马木麦海迪的教条,就这样变成了十叶派教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在今天,这个教条还是伊斯兰教十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主要分界线。逊尼派虽然指望将来有一个人出来复兴伊斯兰教,但是,他们在自己的来世论中,并不强调他的重要性,也不把他叫做麦海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