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iddot;武帝纪》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武帝的画像,眉间似乎外溢出一种英武之气。然而,我们从他的目光中除了感受到一种刚毅果敢之外,还可以体会到一种文思的智慧。
汉武帝虽然得到&ldo;武&rdo;的谥号,但是他的历史贡献除了武功之外,也包括文治的成就。
特别有意思的是,《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武帝纪》一篇最后的赞语中,只肯定了汉武帝的文治,对他的武功甚至只字不提。他写道: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说,西汉王朝承接前世落后残破的历史遗存,汉高祖刘邦拨乱反正,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顾不上文化建设。汉武帝刚刚即位,就罢黜诸子百家杂说,提高儒学经典《易》、《诗》、《书》、《春秋》、《礼》、《乐》的文化地位。于是聚集海内人才,举用俊杰之士,和他们一同建立大功业。兴办太学,改定正朔,修正历法,调和音律,创作诗乐,设立封禅,礼拜百神,使先王的文化绪统有以承继,所颁布的法令通告,焕然而多有文采。后世子孙遵行这一方向,于是有三代之风。像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如果不背弃汉文帝、汉景帝谦恭简朴的作风,一心为老百姓谋利益,那么,以《诗》《书》中的赞词和颂歌来表彰他,一点儿也不过分啊!
班固称赞汉武帝的&ldo;雄才大略&rdo;,但是批评他没有继承&ldo;文景之恭俭&rdo;。对于他的武功,除了&ldo;举其俊茂,与之立功&rdo;的&ldo;立功&rdo;二字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以外,不著一字,这似乎也是一种批评吧。
受到班固高度赞赏的,是汉武帝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功绩。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正是在汉武帝时代,随着中国以大一统为基本形式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得以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得以基本形成。作为重要的历史标志,以儒学作为思想定式的制度也开始出现。
宋代学者洪迈《容斋五笔》写道,史家往往批评汉武帝&ldo;好大喜功,穷奢极侈,置生民于涂炭&rdo;,然而他&ldo;实有大功于名教&rdo;。也就是说,对以儒学为总方向的教化,因汉武帝的努力得以有显著的推进。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依然压抑儒学,&ldo;帝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天下学士靡然乡风。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始请为博士官置弟子,郡国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请著为令。而《诗》、《书》、《易》、《礼》之学,彬彬并兴,使唐、虞三代以来稽古礼文之士,得以不废。今之所以识圣人至道之要者,实本于此。史称其&lso;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号令文章,焕焉可述&rso;,盖已不能尽其美&rdo;。洪迈说,汉武帝请有见识的儒学之士参与高层政治决策,又创立新的学制,奖励学术,使得儒学获得延续、改良和发展、普及的良好条件。现今人们知道儒学的基本道理,正是由于汉武帝当时的文化举措。史书称赞他&ldo;号令文章,焕焉可述&rdo;,其实并没有能够充分表彰他的文化功绩。
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就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大量起用文学儒者,实现了所谓&ldo;罢黜百家,表章《六经》&rdo;的历史性转变,儒学之士于是在文化史的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ldo;汉&rdo;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有人经常使用&ldo;独尊儒术&rdo;的说法。其实,无论是董仲舒还是汉武帝,或者当时任何一位思想界人士,都没有说过&ldo;独尊儒术&rdo;这样的话。记述西汉历史的文献中,也看不到&ldo;独尊儒术&rdo;这样的文字。&ldo;独尊儒术&rdo;这种表述方式,出现得相当晚,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真实。
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应该说符合汉宣帝所说的&ldo;霸王道杂之&rdo;,也就是儒学原则和法家等学说的巧妙结合。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咨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
太学的兴立
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兴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自是出现。
《汉书&iddot;董仲舒传》说,汉武帝创办太学,是接受了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献策。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ldo;教化之本原&rdo;,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议,&ldo;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rdo;,这样则可以使有志于学者以尽其材,而朝廷也可以因此得天下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