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大山深处所有百姓心里根深蒂固的想法。
就拿河东村来说,每家每户,砸锅卖铁都要供孩子读书,除非自己不想上的或者家庭实在贫穷的。
孩子小学在邻村河西村那边上,中学要到镇上。
河东村早年不通大巴车,路都是土路,一到雨季,泥泞的盘山路变得湿滑难走。
就拿她和她哥来说,她爸给买了个自行车,他哥可以驮着她去,得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路上,若遇到下雨天,得走两个小时去。
她初中毕业去市里读高中,他哥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不想浪费家里的钱就放弃上学了,开始外出打工。
后来在村里的强烈反应之下,镇里集资把河东村这条路修上了,通上了大巴车,孩子上下学能坐上了车。
村里的人大多数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个别的几户,也是被逼无奈从山上迁下来落到了这里。
他们的土地也在这里,根在这里,谁也离不开这里,爱着这里却又被困在这里。
河东村的人最难得的品质就是朴实,小时候听她妈跟她讲,她生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村里人虽然总说她活不长,但他们还是借给她家钱让她治病,她心里乃至家里都念着他们的好。
宋诗蔓边开车,边想着,如果有机会她想通过这次承包果园,让大家都能收益。她的想法或许天真,过程也回艰难,但是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正阳观逢初一十五对外开放,其他时间大门紧闭。
宋诗蔓敲了一会儿门,大门才被打开。
开门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身穿灰色道袍,微微有些胖
“师兄”宋诗蔓叫人,面前这位师兄是前几年皈依的,宋诗蔓这么多年偶尔回来捐过香火,看看师傅,对这位师兄也算熟悉。
正阳观里道长不多,除了师傅辈的统一叫师兄。
“师妹怎么有空过来?”
宋诗蔓跟他寒暄了几句。
踏入观里,先是去拜了拜供奉的祖师爷们,把买来的水果摆上才说到:“我想找正玄师傅,他在观里吗?”
正玄早年间带她,她最为亲近的师傅,也是观里修为最高的人,只是他经常下山游历,宋诗蔓并不是回回都能见到。
师兄摇摇头:“师傅前不久又下山了,这次也不知道多久能回来。”
宋诗蔓闻言有些遗憾,又是错过了,她上次回来就错过了没见到他,这次又没见到。
道家讲究缘分二字,或者此时不是时机?
宋诗蔓安慰着自己没多坐停留,准备下山,下山前叮嘱师兄,如果师傅回来,请告诉他一声,弟子有事请教。
宋诗蔓无功而返,倒也不沮丧,想着先修着吧,总不能出问题吧。
宋诗蔓回到家就放弃想这些,把精神都投入到山地里。
山里还有不少村民种的农作物,大多数都是容易成活的玉米,马铃薯之类的,东一块西一块,都不挨着,自己家种自己家的。
像她自己家也种了玉米在山上,是甜玉米,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烤着吃都特别好吃,除了这些村里还有在山上种柿子树或者橘子树的。
宋诗蔓让他们把农作物带回去,谁家种点东西都不容易,她也不要。
不过果树说好的另算,有不想移植的,宋诗蔓给予一点补偿,移植的就让他们挖回去。不过大家都选择要赔偿,挖来挖去过于麻烦,还不如重新再种了。
快到中午,艳阳高照,一丝微风轻轻吹过,带来阵阵凉爽。
山上,村里人一边收庄稼,一边感叹道:“蔓蔓这孩子真不错。”
宋建青媳妇也是从小把她看到大的,擦了擦汗,望向山下:“她这么多年也不容易,好不容易赚点钱,这也算回报给大家,念着当年的恩呢。”
宋家有位年龄大的婶子,叫刘根兰,大家都叫她兰婶,她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也插嘴道:
“别说你们了,当年我还跟建平媳妇说,别治了,活不长,你们也知道,咱们这边半大的孩子夭折的太多了,那孩子还一直看不出毛病,谁知道送去正阳观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