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爷爷对我那刚上幼儿园的侄儿感叹,要好好珍惜上学的机会,以前很多人都没有机会上学,所以也没有什么大成就。侄儿一脸不在乎,骄傲的说:“哼,我才不会那样,我就算不读书,也会很厉害的!”
从孩子的话中,他们似乎会低估外界对他们的影响,非常的相信个体自身。所以我们可不可以猜想,他们也会低估环境对他们性别形成的影响力?
心理学上就有人对儿童关于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展开了一个实验研究。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那个实验。
4。2心理实验:岛上的孩子
实验的被试是一群4岁、5岁、8岁、9岁和10岁的儿童。实验开始的时候,实验者给这些孩子讲一个故事,实验的要求是被试对故事的的主人公:名为克里斯或者帕特的10岁儿童作出预测。
实验中,实验者告诉其中一些儿童,克里斯(或者帕特)在生活的隔离的岛上完全由同性别的亲属抚养,即假如克里斯是男孩,那么抚养克里斯的人就全部都是男性。或者对儿童们说克里斯完全是由异性亲属抚养,即假如克里斯是男孩,那么他的抚养者就全部都是女性。
然后实验者让参加实验的儿童对克里斯的行为和想法做出猜想与预测。结果发现9岁以下的儿童都认为,不管克里斯由谁抚养,即不管抚养克里斯的人的性别,作为男孩的克里斯总会表现出男孩有的典型行为与想法,他们认为克里斯有可能会想成为消防队员。而女孩克里斯则会表现出女孩相应的典型表现,认为女孩克里斯可能会想要成为一个护士。
而被试中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则认为克里斯的行为表象会更受抚养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克里斯的选择不一定只会受到自己的性别的影响,还会受到他或她的抚养者的性别的影响。
4。3实验结论:年幼的孩子会低估环境对性别的影响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
年幼的孩子会低估环境对性别的影响,高估生物学因素对个体性别差异的影响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够正确的观点会渐渐的改变。
4。4教育策略:给孩子提供有利于性别差异发展的环境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幼的孩子对于环境的影响力的意识水平较低,他们会低估环境对形成性别差异的作用,所以他们并不会有意识的为自己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性别形成的环境。
但是成人知道环境的影响力,所以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有利环境,促进孩子性别差异的形成。
5。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概念是怎样的
心理观察:分类实验
5。1那不是午饭!
一次和朋友约好了去爬山,山不高,说的过分一点就是一个小土坡,但是山上环境很好,于是朋友把自己那对可爱到爆的、还没上小学的双胞胎也带来了。因为爬山消耗体力,怕小孩子饿着,所以刚到11点,我们就带着两个孩子去附近的肯德基吃了午饭。
结果12点多的时候,两个小家伙问他们的妈妈:“妈咪,我们还不吃午饭呀?”感情俩小孩不认为刚才那一顿是午饭!
不知道别的家长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早上非得要喝粥才算早饭,午饭非得在12点吃才算午饭?
在他们的认识里,好像早饭和午饭的概念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5。2心理实验:孩子的分类能力
概念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特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块。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对周围事物的思考,以及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研究儿童认知、思维等的发展情况的时候,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
实验一
1998,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婴儿在他们出生的第一个月后就能够形成概念。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概念是建立在事物的表面属性上的,认为个体对概念的行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在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中经常出现这么一些专业名词,要想理解这些实验,首先我们先要理解这么几个名词。
第一个是表征,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特征。概念表征是指所形成的事物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的那些特征。定义表征指事物的定义性特征,即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主要的、必要的特征。特性表征即事物的一些特殊的特点。
1934年,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设计了一个分类实验,研究了儿童概念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实验内容是要求儿童们将一些颜色、大小和形状不一样的木块进行分类。
实验前,维果斯基先准备了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木块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时,维果斯基将这些不同的木块混在一起摆放在被试前面,然后要求儿童对这些混在一起的木块加以分类。
通过观察被试们的分类结果发现,学龄前的儿童的分类比较多变,经常是出现按好几种标准进行分类。比如他们的分类中即会出现按颜色分类的情况,把几个红色的木块分为一类,也会出现按木块的形状进行分类,把三角形的木块摆在一起而不管木块的颜色。
相对而言,6岁和6岁以上的儿童的分类标准很单一,他们一般会选择木块的某个单一特性作为分类的定义特征。比如他们会按照木块的颜色分类,将木块按红色、绿色等一一分类。
维果斯基的关于儿童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之后,皮亚杰、布鲁纳和海尔德等对儿童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维果斯基的研究结果。
实验二
在20世纪60年代,皮亚杰他们以儿童为被试,给儿童呈现一些熟悉的自然事物,如动物玩具,交通工具,家具等,然后让儿童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年长的儿童会把动物分为一类,交通工具分为一类,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按照事物的定义特征给事物进行分类,形成了稳定的、真正的概念。而年幼的儿童,则出现了把猫与椅子分为一类等类似的现象,只因为他们认为猫经常蜷缩在椅子上睡觉。他们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分类的,没有形成真正的概念。
5。3实验结论:儿童的分类概念形成的较早
维果斯基从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关于儿童概念发展的以下结论。
结论一:在儿童早期,儿童是主题式概念,他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对木块进行分类,强调特定物体之间的关系;年龄稍长之后,儿童会形成链式概念,他们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但是分类标准经常转变;更为年长的儿童才会形成稳定的分类标准,根据充分必要的事物特征形成真正的概念。
而综合两个实验来看的话,心理学家们得出了了这么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