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噢!你也有怕的人呐!你呀!我算是拿你没办法啦!不过这以后……。&rdo;
政委正要说不过这以后可是下不为例的时候,还没等说出口,忽然门外转来了一声报告声,于是政委停止了话题说了一声:
&ldo;进来。&rdo;
高云贵和政委抬头往门口一看,原来是董大发领着县委的张书记和高书记走进屋来。
高云贵忙迎上前去和张书记、高书记握了握手说道:
&ldo;来的够快呀两位书记,快坐下歇会儿先喝点水。&rdo;
警卫员常态斟了三杯水放到桌子上后,高云贵、政委和副团长也坐到了桌子旁。
高云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问道:
&ldo;怎么样?二位书记,粮食都发给老乡们了吗?&rdo;
张书记马上回答说道:
&ldo;放心吧高团长,粮食全部都发放完了,除了那些出车出人力支援我们的农户,都按咱原先的规定的发足了他们的粮食外,就连没有车也抽不出人来支援咱们但又确实揭不开锅的庄户人家,咱也发给了他们一定数量的粮食。高团长,你说咋的?咱们定的奖励办法还真灵,咱们这么一奖励不要紧你猜咋的?有的双套大车回去一数大米包数,竟然拉了三千斤,就那一人推一人拉的独轮车最多的也拉了三包六百斤,真是出了奇迹了,这回可给乡亲们解决大问题了。乡亲们都说:还是八路军好哇!说人家八路军不光是打鬼子还想着咱这穷苦的老百姓呐!要不然这年头咱没吃没喝的谁管咱呐!不少青壮年人都要求参加咱八路军打鬼子呢!哦,对了我和高书记把剩下的近二十万斤大米分别的全部坚壁起来了,留做咱部队的军粮用。&rdo;
&ldo;好哇!看来咱运河团要扩大这兵源是不成问题了,不过张书记,你们还是先把最近两天全县内的鬼子动向说一说,看看有什么变化没有,我们也好据此研究最佳应对措施呀!&rdo;高云贵有些急不可耐的说道。
张书记马上接过来说道:
&ldo;高团长,你问俺最近两天鬼子的动向,根据这两天的情况综合分析起来,倒是叫俺有些疑惑不解,你看呐!前一段时间由于咱们四处出击,又除汉奸又烧粮库的,特别是咱们把那些维持会和自卫团端了以后,吓得那些伪军和汉奸便衣们别说是晚上了,就是白天也不大敢出来,就连那小鬼子人少的时候他们也不敢出门儿。可是这两天似乎是有些反常,据说是伪县长吴继璞和县便衣队的头子到德州开了一次会,他们回来以后这些伪军和汉奸便衣们又活动开了,仨一群俩一伙的又出来满世界的转悠,像是在寻找我们的活动踪迹,最近两天各据点的鬼子和伪军们进进出出的也变得频繁起来了,还不时的又从县城里来的鬼子军官和便衣队的头头带着鬼子和伪军们进出各据点,好像在视察或者是布置个啥的,可俺就是搞不清楚鬼子是不是又要耍啥花招儿。&rdo;
&ldo;这就对上了,张书记说的情况和我从郝友亮那得来的情报基本相吻合,看来就在这几天县城的鬼子和伪军们还有便衣队就要下乡讨伐了。但是,现在鬼子还没有确切的目标,鬼子现在好像是狗咬刺猬‐‐不知从何下嘴,而我们呢,也不能光游而不击,政委,你看这样行不行?鬼子他不是找不到确切的目标吗?那干脆就叫他彻底的找不着,咱们就给鬼子来一个全面开花,四处出击八面打击,说具体点儿,就是在全县范围内不管是县大队也好,区小队也罢,还是各村的民兵们,包括我们运河团在内,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分别对鬼子进行打击,要根据各作战单位的具体实力对不同的目标对鬼子进行打击,比如说,某个作战单位的实力不足以把一个据点打下来,这无关紧要,只要是袭扰一下鬼子或伪军也能起到一定的扰敌效果,特别是对下乡讨伐的鬼子和伪军要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要想尽一切办法叫下乡讨伐的鬼子和伪军们吃不好睡不安,咱们白天隐蔽起来睡大觉,晚上到鬼子和伪军的驻地袭扰他们,叫他们不得安生,这样时间一长,拖也把鬼子和伪军拖垮了,民兵们主要的任务除了配合县大队、区小队作战以外,还要担负起掏汉奸便衣窝的责任,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汉奸便衣们除掉,这些汉奸便衣们长期住在县城里,有可能借下乡讨伐的机会回家看看,要抓紧机会不失时机把他们除掉,绝不能心慈手软,因为这些汉奸便衣既是鬼子的眼睛又是鬼子的耳朵,能把这些汉奸便衣掏窝除掉,就等于抠瞎了鬼子的眼睛削掉了鬼子的耳朵,这样鬼子人生地不熟的就成了瞎子摸象了,要想再讨伐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再说了,除掉这些汉奸便衣也可以对其它当地的伪军和汉奸起到震慑的作用,使他们不敢帮着鬼子胡作非为的为非作歹,而县大队、各区小队包括我们运河团要不失时机的寻找歼敌机会,消灭小股的鬼子和伪军,瞅准机会集中力量拨掉较小的据点和炮楼。&rdo;高云贵斩钉截铁的说道。
政委见高云贵条条是道的讲完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站起来说道:
&ldo;我个人认为高团长刚才提出来的对敌办法就目前的情况下还是可行的,看看二位书记还有什么补充意见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这先这么定了,各负其责的把工作做好,这回可要发挥独立自主各自为战的精神来了,各作战单位一定要做到各负其责,在打击和袭扰鬼子的过程中只能多做绝不能少做,更不允许不做,对于我们今天定下来的预定方案我会在未来几天后的对敌斗争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再加以修订的。&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