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你们今天对待明星一般,可谓粉丝如潮。
洛都权卿们见我远离天王,也不再追究什么了。
只是鲁之国中世家大族们常郑重地请我去主持祭祀大礼,颇感繁累。
但客居他乡,我也尽心尽力。
_
有一次,我主持了一个不大也不小的丧礼,却是震动后代文化界的大事。
我这么一说,常人可能不知情,但现代历史学者们恐怕多知晓有那么一回事儿。
因为在这次葬礼中,我见到了一个人,即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他当时也是热衷于的我粉丝之一,特从曲阜之家赶来。
谁呢?
呵呵,这就是孔丘‐‐孔仲尼或你们现代所尊崇的孔子大师!
请不要笑,也别不相信。
我这隐逸之人的行踪,虽极少在你们所称的先秦&ldo;正史&rdo;上露面,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子们对我却是不含糊的。
就说孔仲尼吧,他是记忆尤深的。这次见面,在其弟子书上也是极为浓重的一笔。
若不是《礼记曾子问》有这段记录,我现在还真忘了这件事:
_
曾子问曰:&ldo;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rdo;孔子曰:&ldo;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lso;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rso;既明反,而后行。曰:&lso;礼也。&rso;反葬而丘问之,曰:&lso;夫柩不可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rso;老聃曰:&lso;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星见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rso;吾闻诸老聃云。&rdo;
‐‐对不起,看那时的古文,若不是专家,还真难为你们啦。
我想起来了,是这么一回事儿:
那次我主持葬礼,来了一个大孩子,眉目端正,勤问好学,正因为他年轻,使我印象较深。
那天,某官族之家的出葬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日食,天空黑暗下来,我赶忙叫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行,大家都靠左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
送葬归来,孔子向我表示了他的不同看法。孔子自以为中途停止进行是不合周礼的,他说日食多久是不知道的,若等得太久,死者会不安的,所以日食时还是继续走为好。
我告诉孔子:诸侯朝王,大夫出访,无不是日出而行,日落而歇。送葬也是一样的。夜晚看到星星而赶路的,只有罪犯以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时天很黑,如同夜晚,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所以,出葬时遇到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
孔子虽然聪明、早熟,但万没料到周礼竟有那么多出乎常人思想的道道。
我还告诉他,周礼尽管严谨、繁复,但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即成的理念,如果不学习,仅凭想当然去做,会伤他人之心的,自己明白后也不得安宁。
孔子当时披着少年长发,看来还没举行加冠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