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心中激动,想到苦学多日的唐太宗事迹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于是顾不上学一下这句没听过的四川话,也顾不上跟花蕊夫人沟通白雪公主的故事,走到花蕊夫人身边,说:&ldo;爱妃,这面简单的镜子后面可是有很多故事的,我给你讲讲吧。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去吊唁痛哭的时候曾说,&lso;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so;。你看你现在拿着一面铜镜,也就是穿穿衣服;可对于我呢,就不一样了……&rdo;
说着,赵匡胤接过镜子,打算照一下自己的脸,照完了镜子正面,赵匡胤又翻过去看了看镜子的背面,正打算开口,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镜子上面刻着&ldo;乾德四年铸&rdo;!
要知道此时还是太祖乾德三年(965),赵匡胤没听过时空穿梭的理论,而且自己也无论如何不会提前穿越到第二年,以为自己看错,于是擦了擦眼睛,再仔细看了看铜镜上面的字,没错,的确是&ldo;乾德四年铸&rdo;。
赵匡胤扔下镜子,转身就走,花蕊夫人阻拦不及,心想为什么太祖拿镜子照了照脸就逃走了呢,他脸上洗干净了啊!
赵匡胤的脸是洗干净了,可是很快就有别人的脸要不干净了。
吃惊不小的赵匡胤首先想到的是把事情原委告诉宰相赵普,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怜的赵普头一晚上还在刚刚苦学《论语》里面的&ld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o;,见太祖问到这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傻眼了,不但&ldo;人不知&rdo;,而且自己也不知,于是只好装作&ldo;不愠&rdo;的君子,其实也是不敢愠,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接下来据说赵匡胤非常愤怒,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动作,就是拿起毛笔在赵普的脸上胡乱涂抹,气愤地说:&ldo;作为宰相却如此无知,看来宰相当用读书人。&rdo;赵普吓得一晚上都不敢洗脸,直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脸上还都是墨汁。
上述这段故事流传甚广,可惜徒步翻遍史书也没有找到出处,所以认为是后人臆造。虽然涂墨事件是假的,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是真的。从赵普那里没有找到答案的赵匡胤喊来了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博学多才的窦仪自非学识甚寡的赵普所能比,马上给出了正确答案:&ldo;此必蜀物,蜀主(王衍)尝有此号。&rdo;(注:前蜀后主王衍918年登基,次年改元乾德,用至924年,时为乾德六年。所铸货币称&ldo;乾德元宝&rdo;,至今仍有所见。)
听完窦仪一番解释的赵匡胤非常高兴,《宋史•太祖本纪》载&ldo;乃大喜曰:&lso;作相须读书人。&rso;由是大重儒者&rdo;。更有一说是&ldo;太祖叹曰:&lso;宰相须用读书人,卿可谓具宰相之才&rso;&rdo;,对窦仪的学识大加赞扬,并于事后问宰相赵普,把窦仪也提拔为宰相好不好。
赵普此时可是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一个人当宰相干得好好的,当然不愿意来一个人和自己分权,更何况窦仪为人耿直,日后恐对自己不利,于是回答:&ldo;窦学士文艺有余,经济不足。&rdo;轻飘飘一句就让太祖心里犯起了嘀咕。而闻听此语的窦仪自后也是郁郁不乐,竟于两年后病逝。
一块铜镜引发出这么多故事,恐怕是花蕊夫人揽镜自娱时候所不曾想到的,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对着镜子问问&ldo;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气量最小的男人&rdo;,说不定还能帮太祖送走一两个不合适的宰相。
经历了魔镜事件,尤其是听到太祖发出&ldo;宰相须用读书人&rdo;的感慨之后,赵普担心自己日后如果再像这次一样表现无知,宰相肯定就没得干了,说不定还得回乡下教书;赵匡胤也深感学识不够,于是经常到大宋图书馆取书来读,发誓将来再和花蕊夫人闲谈,一定要作出一首比&ldo;太阳初出光赫赫&rdo;这样的大白话好很多的诗出来。
而赵匡胤到图书馆取书读完之后,往往喜欢第二天在朝堂上向大臣问起书中的内容,真不懂的地方固然是诚意咨询,假不懂的地方就当然是向大臣卖弄一番了。这个倒也可以理解,没文化的人都这样。
但是赵匡胤惊奇地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半桶水赵普多数情况下是张口结舌,画了多年葫芦的陶谷偶然也会语无伦次,甚至精于考证的窦仪有时也是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但只有史馆修撰卢多逊,每次面对赵匡胤的问题,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娓娓而谈,旁征博引,甚至幽默风趣,口吐莲花,只听得赵匡胤不时点头赞许,回答不出问题的赵普们更是折服不已。
原来聪明强记、博涉经史却一心觊觎宰相之位的卢多逊就在图书馆里面上班,每天待赵匡胤借完书走后,都会向图书管理员打听所借书目,然后再把此书拿回家通宵阅读,第二天上朝被问起来焉有不明之理?徒步读大学期间好几门课学得云里雾里,到了期末考试时候老师会专门抽出时间画重点,于是接下来通宵达旦专挑画线部分背诵,居然也能答好试卷。卢多逊读书方式和当年专读重点的徒步有得一拼,此时看到卢多逊的举措,不禁感叹投机取巧原来也不光是学生们干的啊。
不过还是因为与赵普不和,因此终太祖一朝,卢多逊都没能如愿当上宰相,这点日后还会逐渐讲到。
有了文化并且喜欢时常在朝廷上考一下大臣们的赵匡胤发动了高层的读书热,这个爱好很快传遍全国,老百姓也爱上读书了。当然,当官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好老百姓,而老百姓读书的目的则当然是为了不做老百姓,然后来管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