郕王也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没见过这种阵势,不知怎么办才好,便起身离座,想入内殿找嫡母孙太后商议办法。结果,未等宦官关上大门,众臣一齐涌入,非要当天讨个说法。郕王没办法,下令抄王振的家,并派指挥使马顺负责此事。
众人喧哗,高喊&ldo;马顺乃王振一党,应派都御史陈镒去主持籍没事宜&rdo;。传旨太监金英有点烦,叱令众臣退朝。百官此时再也忍耐不住,争相上前想扭住金英。金太监见势不妙,脱身逃入大内。
指挥使马顺狗仗人势,以为自己刚刚得了令旨,有话语权,便厉声喝斥群臣。
众人正愁找不着主凶泄愤,给事中王立右忽然扑上前,以拳猛击马顺的脑袋:&ldo;你这贼人往日一直依仗王振,今天怎么还这么胆大!&rdo;
百多号人纷涌上去,你一拳我一脚,没多久楞把马顺这么一个大汉殴毙于当地。
这不算完,群臣又索求王振平素最信任的毛姓、王姓两位太监,金英公公怕牵扯到自己,立刻命人把内殿内开条fèng,把王、毛二人踹出去顶缸。
众人上前,拳打脚踏,立毙二人,并陈尸于东安门,禁卫军士也纷纷上前踩踏尸体解恨。
接着,王振的侄子锦衣卫王山也被人押来,五花大绑跪在中廷,众人争相上前击打唾骂。
由于当着郕王面未得令指殴杀三个人,百官心中忧惧不安。郕王本人也局促不安,不知事情发展下去要乱成怎样,他屡坐屡起,很想返回内宫。
兵部侍郎于谦忙上前揽住郕王的袍服,进谏道:&ldo;殿下不要离开,王振乃罪魁祸首,不抄家不足以平民愤。众臣行为过当,皆一心为国,没有他意。&rdo;
郕王听劝,马上派人宣旨,表示马顺罪应处死,百官各归位司其职,不会追究责任。众人跪听旨意后,拜谢行礼有秩序退出,终未酿成大乱。
当日之事,全赖于谦挺身而出,临危不乱,关键时刻留住郕王,处置得当。所以,事定后,吏部尚书王直王老头拉着于谦的手叹息道:&ldo;朝廷正赖您才得定安!今日之事,虽有一百个我王直,也不知能干什么!&rdo;
由于表现出色,孙太后下诏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原来的尚书邝埜已死于土木堡战事)。
明廷清算王振,对老王家及王振徒党均行抄家,史载&ldo;(王)振第宅数处,壮丽拟宸居,器服珍玩,尚方不及。玉盘径尺者十面,珊瑚高者七八尺,金银十余库,马万余匹,皆没(于)官。&rdo;
王振之侄王山被押入闹市凌迟,族属男女老幼皆斩。王振光宗耀祖未成,三族皆成鬼魂。
延至八月二十九日,由于文武大臣纷纷上章劝郕王即位,边事紧急,国赖长君,孙太后不得多降诏,以郕王继位帝位,遥尊英宗为&ldo;太上皇&rdo;,改明年为&ldo;景泰元年&rdo;。
这位郕王朱祁钰,便是明景帝。
孙太后心里虽然不舒服,仔细一想毕竟嫡孙还是皇太子,只能放眼长远了。其实,史书《英宗本纪》中讲英宗乃孙氏所生,其实并非是她亲生,&ldo;(孙氏)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rdo;。皇宫内殿气象森严,却总能发生些千古不能破解的离奇案子,明英宗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生母是谁。知道这一天大秘密的,只有孙氏本人,她至死也未讲出真相。与她相比,宋朝的刘太后真贤惠善良好多。
有英宗皇帝捏在手里,也先胆大气壮,在给明朝的书信中言辞悖慢,索金索物。
明景帝召大臣议事,兵部尚书于谦泣言:
&ldo;瓦剌贼人无道,必将长驱深入侵掠,宜早为之备。先前京中各营精锐,基本皆随太上皇出征,京中军资器械,十不存一。当急之计,应召集民夫义勇,更替治河漕运官军,让他们一起前往神机营报到,操练听用。工部方面,也要马上日夜赶工,督造防守器械。京师九门,应遣都督孙镗、卫颖等人亲率士兵出城守护,列营操练,以振军威。文臣方面,应派给事中官员等人分头出巡,以免疏漏。同时,还应把城外居民皆迁入城内,以防遭瓦剌劫掠。&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