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吃惊的望着智跞,他万万没有想到智跞会如此执着的认为自己将有吞并其他三卿的野心,于是赶紧说道:&ldo;智大人千万别说这样的话,赵鞅万万没有吞并其他三卿的野心。&rdo;
&ldo;你没有这样的心思,不代表你手下的人没有,我们这些当宗主的好多主意还不都是手下人出的,在他们的怂恿下,我们的注意也会改变的。就像当年我听信梁婴父的谗言迫使你逼死董安于一样,今天我想起来也后悔呀!像董安于这样忠于主公精明能干的的家臣我也是非常的欣赏,因此更能理解赵大人对失去董安于的心情,在此我向赵大人赔罪了。&rdo;
一提到当年诛杀董安于的事情,赵鞅的气就不打一处来,话既然说到了这份上,赵鞅赌气的说道:&ldo;梁婴父这样的小人的话,执政大人岂能听信?&rdo;
&ldo;梁婴父他是个十足的小人而已,若不是他出身世卿,我怎会用他,更不会提议用他作为六卿的人选。&rdo;
赵鞅怎么也不会想到智跞竟然会在临死的时候亲自将杀死董安于的事情说出来,他曾经想过多少种质问智跞的方法,竟然在这一刻就这么轻轻地解开了。但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事的原因,难道是让自己杀死梁婴父为董安于报仇,还是有其他想法?
&ldo;不瞒大人,我已经将梁婴父驱逐出智氏,算是向赵大人赔礼了,希望赵大人今后不要记恨智氏,更不要报复智氏。&rdo;
&ldo;我不记恨智氏,更不会记恨智大人你,我已经说过智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智氏,我能理解。今天我就明确的告诉智大人,今后的晋国四卿中一定有智氏的位置。赵鞅也定会与其他三卿和平共处。&rdo;
智跞终于听到了他想要听得话,说白了他之所以坚持到赵鞅前来,就是为了问一下赵鞅对晋国六卿制度的看法,更主要的还是想问一问赵鞅如何安排他之后的智氏,既然赵鞅给智氏在四卿留有位置,智跞就放心了,&ldo;那就好,那就好,我也就放心了。&rdo;
说完智跞轻轻地舒了口气,猛烈咳嗽起来。智氏族人赶紧围了上来,帮其敲后背,端痰盂。
赵鞅终于明白智跞为什么一直要坚持到自己回来,原来还是为了智氏的将来考虑,担心自己将来报复智氏。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执政一生穷其所有就是为了家族的兴盛繁荣,既可悲又可怜。但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赵鞅静静的走出智府,身后传来了一阵阵哭声,智跞去世了。
智跞死了,在晋国一片哀乐声中,赵鞅也随即迎来他一生当中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时刻。
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的太久太久,整整32年啦!
第一章赵鞅执政
智跞去世了,晋国执政的位置终于空下了。
公元前493年秋,晋公姬午正式任命赵鞅为正卿、中军元帅、执政。此时的赵鞅彻底集中原大国晋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赵氏开始了他的再度腾飞。
等待了32年的赵鞅终于当上了晋国的执政,这一年他已经52岁了。公元前525年,赵鞅二十岁,父亲赵景子赵成不幸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赵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晋国当时的国君是晋昭公,韩起为正卿、中军将,中军佐中行吴,上军将魏舒,上军佐士鞅,下军将智跞,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
此时晋国的世卿制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周代的宗法制在晋国正逐步走向崩塌,&ldo;礼乐征伐,自天子出&rdo;已经到了&ldo;公室弱而卿族强&rdo;。
晋国世卿之间更是明争暗斗,各种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年轻的赵鞅就在这种让人几乎窒息的险境中位列六卿,赵氏的前途命运乃至整个宗庙的复兴存亡的担子重重的压在20岁的赵鞅肩上。
没有人知道他一个20岁人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他想哭泣,他想不干,他甚至想到了逃跑。可是赵氏家族上千人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的肩上,他很无奈也很无助。不得不在一个又一个清晨,穿好朝服走向让他厌恶到透顶的晋国大殿。幸好当时的执政韩起给与他务实的帮助,才不至于被人赶出晋国政坛,但是赵氏的死敌范氏和中行氏一直就没有停过对他的陷害。
直到后来在家臣董安于等人的帮助下,赵鞅改变了思路开始韬光养晦,少管国家事务,专心家族发展,使得赵氏在不经意间得到长足发展,十几年后当赵鞅三十多岁时,赵氏的土地人口都处于其他五卿之上。
当对手发现并开始重视赵鞅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棵大树,不再是依附他人的小草。这时,他用自己的青春熬死了政敌士鞅(范吉射的父亲,范氏为士氏旁支,也叫范鞅);用自己的军事才能赢得军队的支持;用自己的智慧在复杂的晋国政坛上立住了脚;最后还用强健的体魄熬死了现任执政智跞。
今天他终于当上了晋国的执政,这个曾经独霸中原的大国最终给了他施展抱负的天地。
他要做事了,而且要做大事了。
赵鞅早就想好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组内阁,构建一个权利完全属于他一个人控制的高效率团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将晋国多年留下的诸多弊政一一割除,最重要的就从六卿制度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