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饿死在牢中
其实,邓晨早就看好刘秀了。
在邓晨眼里,刘秀不仅有学问,很勤劳,而且有胆识,有抱负,适应能力强,待人处事不卑不亢,刚柔相济,是个完全可以信赖,能够干成大事的人。
有一次,邓晨与刘秀一道乘车外出,在路上遇到朝廷的使者。按照时下的交通规矩,他俩应该下车,回避让路。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碰巧,这个使者很在意这个,见状十分恼火,咆哮着辱骂呵斥他俩。
刘秀灵机一动,辩称自己是临近江夏郡的干部,邓晨是一位侯国丞,正忙着有紧急公务要办。
哪知使者偏偏当真,认为二人是冒充国家干部,要带走他俩治罪。
正在这个关头,时任新野县宰来了。他本来认识邓晨,就替二人求情,才使他俩免去一场灾难。
这件事给邓晨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刘秀终非池中之物,只要和他在一起,即使有天大的麻烦,也总能逢凶化吉。
眼前,刘秀在邓晨这儿躲了一阵子,龙游浅滩遭虾戏的事儿发生了。
这时天下虽然乱了,有的地方干部还是讲究守土有责的。这些有责任心的干部认为江山姓什么那是朝廷的事,而无论江山姓什么,自己为官一任的首要职责就是保境安民。
新野县宰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他也这么做了:下令把抢劫案关系人刘縯的弟弟刘秀铐拿入狱!
新野与蔡阳同属一郡,刘秀如果真想躲避,是可以跑得更远一些的。也许他心里没鬼吧,跑到新野也没有闲着,不光公开做生意,还大摇大摆地在各种场合露面。他这样,似乎有点儿欺负官府无人。
由于眼下治安太差,所谓&ldo;寇盗蜂起&rdo;,地方当局迫于压力,不得不加大力度维护治安,严办案件。拘捕刘秀,目的是为了查办刘縯。
刘縯早就心怀光复汉室之志,此时已是南阳豪强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些新莽干部的眼中钉。他仗义疏财,好侠养士,宾客朋友中免不了有人干些&ldo;小盗&rdo;的勾当。看到三弟蒙难,刘縯一面想方设法营救,一面迅速在家乡加快筹备举兵的步伐。
邓晨也很着急,动用一切力量营救内弟。
刘秀在狱中很是吃了一些苦头。
新野县宰想来个枪打出头鸟,拿刘秀兄弟开刀,看能不能挖出几个大案来,安排下去:一定要好好折磨刘秀。那时的多数衙门就是这个德行:打官司的有理没钱也不行,进大狱的不论青红皂白先让你脱一层皮再说。
刘秀在狱中受尽百般折磨,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
这时,新野县衙的一个机关干部(市吏)名叫樊晔,在关键时候帮了他一把。樊晔是新野本地人,在县衙上班,在县尉手下办案。他办案公正,严谨,在县里是出了名的。他与刘秀素不相识,但对刘縯兄弟为人处事的名望多有耳闻,很是钦佩。现在,樊干部看县里为了一起抢劫案拿刘秀这个不相干的人开刀,心里颇不以为然。
有一天,狱中正是樊晔值班。
在狭窄、潮湿、昏暗的牢房里,刘秀饿得奄奄一息。他瘫在地上,望着天花板发愣。
&ldo;我曾经无忧无虑,曾经秉烛苦读,曾经土里刨食,曾经奔走四方。我曾经心怀天下,曾经指点江山,曾经韬光养晦,曾经豪情万丈!今天,我的人生画卷刚刚展开,我的宏图大业尚未开始,我决不能倒下!现在,我饿,我想吃饭。&rdo;
这时,樊晔走了过来,瞅瞅近处没有人,偷偷地将一块饼儿送给刘秀。
俗语说:&ldo;饿了给一口,强过饱了给一斗。&rdo;有的史家说这块饼救了刘秀一命。因为,刘秀确实快要饿死了。如此大恩,刘秀没齿难忘。
多年后,刘秀打下了江山登基称帝,仍然念念不忘樊晔的一饼之恩。
为了报答樊晔,刘秀先后封他做侍御史、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郡都尉,后又提拔重用他做扬州(治今安徽和县)牧、天水(治今甘肃甘谷东)太守,成为封疆大吏。
侍御史秩禄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州牧、太守则二千石,眼看樊晔在步步高升。
有一天,刘秀在南宫云台宴请樊晔。
刘秀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沧桑之变,见到自己的救命恩人,仍然十分激动,问寒问暖,还赏赐他一些皇宫中的宝物。
席间,刘秀给樊干部开玩笑,问道:&ldo;一块饼换个都尉,你感觉如何?&rdo;
事实证明,刘秀并没有用错樊晔。
樊晔本来就为人诚恳厚道,办事公正严谨,认识刘秀之后,又深得刘秀做人为官的真传。
他治理地方时,把朝廷的决策部署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整肃吏治,让官员都为老百姓办事;发展经济,手把手地教老百姓耕田种树,治家理财;维护治安,严厉打击豪强恶人,接受讼告善恶立断。
他在扬州工作,扬州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称赞声不绝于耳;他在天水工作,史载天水路不拾遗,还有人专门创作《凉州词》歌颂他的卓越政绩。
樊晔去世在天水太守任上,刘秀自然对他褒奖有加。就是多年之后,刘秀的儿子明帝也常常追念他治理一方的不俗业绩。
刘秀对樊晔知恩图报,委以重任,樊晔则投桃报李,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成为后汉初期的名吏,真是一段君臣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