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择手段地掌握了国柄,却又不好好工作,胡作非为,这是非常令人讨厌的。
由于本性使然,他是通过哄、骗、抢才登上一哥位子的,他本人不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团结使用德才兼备的干部。王莽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一是罔顾干部条件和程序,把一些根本不具备干部素质的人弄进了公务员队伍。
大家只要回忆一下他怎么组建朝廷领导核心的,又是怎样通过在南郊哭天让数千人当官吃皇粮的就明白了。至于他搞裙带关系,让自己的爷们儿弟兄们鸡犬升天,位极人臣,就更不要说了。
二是他和他的统治集团根本容不下诚实的人和有本事的人。
在天下乱成一锅粥时,有个使者刚说了几句实话,立即被撤了职。
而在昆阳大战时,官军如果采纳严尤的建议,先打宛城再收拾昆阳,那么刘秀想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将十分困难,战争的结局乃至于历史都可能改写。但是,无德无才的官军主帅,也就是王莽的堂兄弟王寻、王邑非要把愚蠢进行到底,很快就把官军主力一下子玩完。
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批有本事的干部眼看再跟着王莽干实在没意思,还说不定身家难保,就纷纷改弦更张了。比如,岑彭向刘縯投降,冯异跟了刘秀,严尤则投靠了自立称帝的刘望。
更有甚者,实在看不下去王莽胡来,干脆倒戈一击。比如,王莽的亲家、国师公刘歆,和他的堂弟、卫将军王涉,就密谋政变,打算直接把他拉下马。
可想而知,王莽笼络并依靠这样一支基本素质不高、作风有明显问题的干部队伍,除了不断地把国计民生搞糟,就是不断地搜刮老百姓,中饱私囊了。
至于王莽是怎么哄骗老百姓、欺压老百姓、饿死老百姓,导致老百姓纷纷起来抗争,直到把他切成碎块儿,大家也都看到了整个过程。
在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我们民族优秀的治政者总结了不少经验,也有很多感慨,&ldo;得人心者得天下&rdo;&ldo;老百姓是水,当权者是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rdo;&ldo;人民万岁&rdo;,等等。但是,这些对老百姓的认识和感情,王莽一点儿都没有。
所以,王莽把广大干部群众往死里玩,最后也死在愤怒的老百姓手里。
&ldo;王莽现象&rdo;是一个骗子用欺诈创造奇迹的故事,也是一个玩弄老百姓最终被老百姓抛弃的哲理。
第十二章 刘秀其实留了一手
确切地说,刘秀目前是隐忍,但并非不发。
慎思敏行,稳中求胜,是刘秀的风格。在充分表现自己对更始顺从的同时,刘秀从没停止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只是,他有自己的方式。
冰底之火
宛城期间,在刘玄一伙的眼皮底下,刘秀成功地掩饰了自己的感情和心机,表演得很到位。
要知道,这时候更始政权声威正盛,刘玄和他的幕后操纵者全面控制了局势,刘秀的支持者大多噤若寒蝉。
刘秀要不动声色地从刘玄手中把&ldo;光复汉室&rdo;的大旗借走,确实需要相当的胆识、智慧和手段。刘秀的小妹刘伯姬早就沉不住气。她本是巾帼英雄,性情刚直爽快,要不是刘秀拼命劝着拦着,她早就拔剑找人说理去了!
这时候,她与李通刚结婚不久。
联军上下都知道,在刘玄一伙布下陷阱害刘縯时,李通的弟弟李轶是几个挖坑的骨干之一,于是,伯姬就把满腹的怨气撒向新郎李通。有一次,当着刘秀的面儿,伯姬又忍不住与李通吵骂。
她哭着对李通大叫:&ldo;我们刘家到底怎么对不起你们李家了?你的弟弟为什么一心要杀我大哥?你们干脆把我和三哥也杀了吧!&rdo;
李通是刘秀兄弟起事的伙伴,现在与李轶、李松兄弟三人又成了更始政权的红人。
关于他的品格和能力,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他目前的身份是更始的柱国大将军、辅汉侯,受命持节镇守荆州。
至于这几天,他回宛城是度蜜月,还是帮着处理妻兄刘縯的后事,不得而知,只知道李通在刘縯被害一事上很低调。
眼下,被伯姬吵骂不休,李通也很委屈,只好说:&ldo;你别和我搅缠了好吧?我去先杀李轶,再杀昏君刘玄,替你大哥报仇!&rdo;
刘秀在一旁是十二分的冷静,他连忙拦住李通,对李通、伯姬夫妇好一番劝慰,才压住了伯姬心头的怒火。
后来,随着刘秀逐渐摆脱困境,势力不断壮大,伯姬终于明白了三哥暂时隐忍不发的原因。
确切地说,刘秀目前是隐忍,但并非不发。
慎思敏行,稳中求胜,是刘秀的风格。在充分表现自己对更始顺从的同时,刘秀从没停止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只是,他有自己的方式。
首先,他利用自己平时与联军将士建立的良好关系,进一步广结善缘,尽可能多地赢得同情和支持。他本来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师,平时与联军各方面势力都能相处得好,眼下刻意为之,自然更有效果。
特别是几个关键人物,在这关键的时候,给了他关键的支持。
冯异提醒他注意结交的左丞相曹竟、曹诩父子,作为更始的重要干部,就时时处处帮着刘秀讲话。
还有刘赐,大家也都熟悉,他是刘玄的堂兄,职务是光禄勋、大司徒。他不仅所处位置重要,更重要的是与刘玄有血缘亲情,还对刘玄有生死之恩。刘赐一直都很喜欢刘秀这个本家兄弟,加之刘秀有意联络,他也自然处处帮着刘秀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