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的观点是,保持金融地区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大通应该带头这么做。这里有一部分是感情因素。该地区历史悠久:它包括最初的新阿姆斯特丹荷兰定居区;正是在这个地方,乔治•华盛顿宣誓就职,国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7年开始在这里运营;祖父的标准石油总部多年来就坐落在百老汇26号。但是,对于涉及到成千上万人、数亿美元资金的商务决策来说,感情永远不应当是考虑的基础。我还觉得,大通留在下曼哈顿是有充足实际原因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区,毗邻纽约联邦储备和大型证券、商品交易所,将金融界集中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我们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世界金融中枢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如果再有大型机构搬迁出去,那么这些优势就会严重削弱。而且有迹象表明,有些机构正在认真考虑这种可能。甚至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会也暗示说,如果实施股票过户税,它就搬到新泽西去。如果主要银行离开了下曼哈顿,股票交易所就有了更多的搬迁动机,而那样‐我感觉‐就会加速整体的商家大迁居,对纽约来说就是一场经济、金融大灾难。
我说服杰克•麦克洛伊聘请一家合格的外部公司来评测一下市中心的商务气候和潜力。这份综合分析确认,该地区正在形成一次重大的经济转移。下曼哈顿长期以来的顶梁柱‐大型运输公司‐正迁往其他城市,而其他商家也正迁往曼哈顿中区和新泽西。大多数金融机构‐银行、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感到很紧张,暗示有可能跟着他们的客户搬到纽约市的其他地区,甚至搬出纽约州。我们的顾问们与我的看法一致,认为大通应当留在市中心,但催促我们采取&ldo;明确而大张旗鼓的方式,这样人们就会视之为我们的一个坚定举措&rdo;。
73无法拒绝的机会
促使我们作出留在市中心决定的却是一次我们根本无法拒绝的机会。我一直在跟比尔•泽肯多夫合作。这个浮华耀眼的房地产巨人在10年前将后来联合国总部大楼所在的土地卖给了我父亲。比尔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个巨人‐300磅重的能量和主意。他的办公地点在中区麦迪逊大街他自己拥有的大楼的顶层豪华办公室。我和比尔一直在讨论用什么办法处理大通分散的地产,找一个集中地点作为我们的新总部。比尔已经提出了几个解决办法,但似乎都不可行。我对留在市中心的前景感到灰心了。
就在这时,1955年2月底一天早晨7点的时候,比尔打通了我在第65街家里的电话,说要告诉我一个紧急消息。我刚刚用完早餐,正准备拿起报纸去地铁。他说他要用他的豪华轿车来接我,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去银行的路上交谈。
比尔熟悉纽约的每一件大型房地产交易。他刚刚听说,保证信托银行打算卖掉它自己的一座大楼,那座楼坐落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与大通在松树街主楼之间的街区上。我刚在他那辆7人座豪华轿车的后座上坐稳,比尔就向我勾画起他想像的游戏计划。第一步,大通买下保证信托银行的大楼。然后,我们开始收购我们在松树街总部东面街区的所有其他大楼,同时卖掉我们分散在华尔街地区的许多地产。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我们就接着向市里提出允许我们关闭我们这两个街区之间的锡达街,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大块根据地‐尤其是按照华尔街的标准来衡量,可以在上面建设一个新的总部大楼。比尔指出,这是我们在下曼哈顿能够拼凑出一块满足我们需求的土地的最后机会。但我们必须迅速行动,因为他听说保证信托银行就在那一天要结案。我被他的大胆提议惊呆了,但他说服了我,我们应该这么做。问题是我们能否说服杰克和大通的董事们在这件事上立刻行动。
我们赶到大通,急忙冲上四层杰克的办公室。杰克被比尔的描绘打动了,立刻给保证信托银行的总裁打电话,对方确认该交易将在几个小时内结案。杰克说服了他,将结案时间推迟24小时,给大通一个报价的机会。不到几个小时,杰克就联系上了大通房地产委员会的负责人弗雷德里克•w•埃克董事。埃克在房地产方面经验丰富,立刻看出议案的重要性和可取之处,同意我们应当去努力争取。房地产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同意埃克的看法,这笔440万美元的交易就在比尔•泽肯多夫给我紧急打电话后1天之内成交了。大通留了下来。
74激动人心的新大楼(1)
买下地皮后,我们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希望创造什么样的形象和大楼的类型,用足够醒目的方式表达我们需要用来鼓励他人留在下曼哈顿的宣言。
我给华莱士•k•哈里森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他是名建筑师,最初让他出名的是他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设计,后来他成了联合国和林肯中心的总设计师。多年来,华莱士已经成了我的一个朋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华莱士完全可能以为他就是承接这项工作的最佳设计师。但不管怎么说,他很有风度地接受了我的解释: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因此我希望能够选择他人,以避免有偏心之嫌。华莱士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斯基德莫尔•奥因斯与梅里尔设计公司。
斯基德莫尔公司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通过其创造性的国际式风格的设计而成名的。其中,在纽约最有影响力的设计是位于公园大道和第53街的利华楼(leverhoe),遵循的是密斯•范•德罗厄(iesvanderrohe)和科比西埃(lerbier)20年前在欧洲开创的纯功能性风格,利用了铝、平板玻璃等新建筑材料和空调等新技术。
斯基德莫尔的另一个新近建筑‐位于第43街第五大道的制造商信托银行(anufacturerstrt)的一个小分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于1954年完工的这小块建筑瑰宝创造了一种激情,因为它在形式上和感觉上都远远脱离了传统银行大楼的模子:铝框架上朴素的玻璃盒子;通往金库的大门‐通常是银行里神圣而神秘的核心,往往隐藏在建筑物的深处‐从街上就能看见!但是,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建筑物那轻得几乎要飘起来的质感。
我跟我的朋友、该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之一纳撒尼尔•奥因斯(纳特)取得了联系。我在芝加哥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见过他。我对他说,我们要建设一栋&ldo;宣言式大楼&rdo;,用以表现大通是一家进步型机构,愿意传播新的建筑趋势,象征着管理风格和文化的重大变革。我和纳特花了大量的时间与比尔•泽肯多夫一起讨论了我们可以选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在我们的两块地上建造两栋各自独立的传统大楼;第二个方案‐也就是比尔•泽肯多夫一开始设想的那种‐是将两块地连成一片,封闭中间的锡达街,建设一栋大楼‐不是那种巨型的笨重写字楼,而是在一个宽敞的露天广场上矗立一座晶莹闪烁的摩天大厦。它将给下曼哈顿引进一种革命化的城市规划新概念。
当时的金融区是圣三一教堂(tritychurch)附近狭窄街道两旁拥挤得密不透风的一栋栋大楼:华尔街、锡达街、松树街、纳塞街、威廉街。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值钱的房地产。新建筑矗立起来后,业主们会用上建筑规范所允许的每一个平方英寸。华尔街两侧林立的大厦也许曾经风景如画,但同时也带来了街面上拥挤、黑暗乃至于几近幽闭的感觉。风洞效应也可能狂猛骇人,而在狂风骤起的日子里,成群结队仪表堂堂的律师、银行家和股票经纪人们在逃跑的毡帽、礼帽后面穷追不舍的情形更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