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盛世唐刀
冯致远想给自己打造一把唐刀,更准确的说,是唐刀中的横刀,连图纸都已经在心中画好了。
前世之时的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唐刀。当时的世界上,也很少有人知道唐刀。而日本刀,凭其卓越的品质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的冷兵器世界笑傲群雄。
唐刀,这把维持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强王朝的疆土安宁,滋养了整个亚洲冶铁、制刃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光辉的尚武精神的神兵利器,仅仅在唐王朝覆灭一个世纪后,便全面失传。刀制、锻造工艺、刀法甚至上溯至汉朝的炼钢法,都一并失传。最致命的是,随唐刀而去的,中国人的尚武精神。
没有什么能比一把唐刀更能比拟一个理想的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姿态。
刀身长直,英气挺拔,即使略有弧度,也是刚正凛然,绝无弯刀的风削之感。刀面宽平,雍容大度;刀镡小而方正,干练自信。刀尖或折或弧,没有切先,自然一股威慑之气,却无肃杀之意。刀鞘或朴素或华丽,藏锋于内,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一把未出鞘的唐刀,精致得让人闻不到任何暴力的气息,如同使节与权杖,是君子的礼器。而一旦出鞘,则冷光四溢,锋芒带虹,十步之内,莫敢侵犯。
唐刀的打造方法极为复杂,充分继承了汉代以来“百炼钢”的制钢法,一块铁要反复捶打、折叠、煅烧数十次甚至百次,刀钢被锻打成数万层甚至百万层;运用了最先进的包钢法和覆土烧刃,一个刀身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材料特征——刀刃硬,刀背韧,中间软,既在砍斫硬物时能够无坚不摧,又有十足的韧性,不至于“刚则易折”。
与日本刀切角极小、善于切肉的刀刃不同,唐刀多为斧刃,切角大,不善于杀伤,专长于破甲,这也是中国刀自汉剑以来的一贯风格——攻坚。日本刀以死人试刀,西洋刀剑多以皮革牲畜试刀,唯有中国刀是以其它刀剑试刀——如若不敌,宁断不留。日本刀以“七胴”(一刀砍断七层死人尸体)来形容宝刀,中国刀以“削铁如泥”来形容宝刀。这种“攻坚”的思想在唐刀上被完美地体现了出来。
这也是唐刀的精华之所在。一个君子,自然有刀背的一面:宽容忍让,同时具有十足的韧性,而另一面则是他的锐气和意志——这种锐气表现在一种迎难而上的攻坚精神,和他的自信所发出的威慑力;不追求杀伤,但决不容忍侵犯。
从汉朝的八面铁剑开始,这种锋锐哲学就被历代铁匠一锤一锤打入刀剑之中。由汉至唐,中华开疆拓土的过程就是这种锐气的体现:以不杀戮为上善,一方面礼服四夷,一方面慑服四夷。这种由秦至唐中国人一脉单传的尚武精神,在唐朝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唐人的风范,表现在这种崇文精神与尚武精神的优雅融合。而唐王朝的兴盛,也倚赖于这种压倒性的国防威慑力。
唐刀有四制,其中“仪刀”、“横刀”多为佩刀,而“陌刀”为唐步军制式装备,其长可五尺至一丈,兼具刀与矛的特点,在战场上可连人带马一切到底,故称断马剑。与此等霸气相比,斧钺、枪戟都显得含蓄了些。可以想象当年的唐朝军队,远处望去是一片刀光翻滚,令人未战而先胆寒。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值得每个中国为之骄傲的精神图腾
(注:本章关于唐刀的部分取自四月网的《唐刀之殇》,作者为砺草)
作为一个金甲战神宗的弟子,一个差一点就成为宗主的人,振兴中华,恢复我汉唐荣光毫无疑问是他的毕生追求。盛唐的辉煌,唐刀功不可没。
冯致远喜欢唐刀,就是希望可以以唐刀为鉴,重现中国的灿烂与辉煌。让泱泱华夏重新布德泽于四方。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不仅是他,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想
可是对唐刀再多辉煌的赞美,也缓释不了内心的悲怆。
唐刀这一门中国人曾赖以威震四方的技艺,竟然失传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达到了近乎荒谬的程度。失传的不仅唐刀四制的设计,还包括任何刀剑打制都可借鉴的包钢法和覆土烧刃工艺;不仅是唐刀的制造,连唐刀(合同苗刀)的双手刀法也一并失传,从此中原除了斩首行刑以外,军营中再也见不到双手刀。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龙泉铸剑的一位师傅,经过反复尝试终于用仿唐工艺重制了唐刀。试刀之时,酷爱唐刀的冯致远就在场,当他手执一千多年以后再现的唐刀,刀光带虹,锋利无伦,一刀挥下,几捆草席齐齐斩断。
指弹刀面,声如龙吟。只是挥刀之时,刀风凄厉,犹带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