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流光阁达成了协议,棉布作坊的销路已经不愁了,可是生产力的低下是一个问题,原材料棉花的不足是另一个问题。
去年家里给作坊预留的一千斤棉花,用去了三百斤,现在只余七百斤,最多也就能纺织一百多匹棉布出来。
这么一点量,光是给张记供货都是不够的。
柳秋凤跟张世玲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往越华府跑一趟去收棉花。张世宏不放心她们两个女人出远门,只好自己趁着刚开春地里还不忙,抽空往越华府去。
还好越华府的产棉大县他是去过的,到了当地村子,竟然还有老农记得他。听说他回去之后治虫成功,棉田丰收,老农也很是高兴。
从越华府运了五百斤棉花回来,张世宏倍感庆幸地和老娘说:“还好当初咱们没拉棉花去越华府卖,去了才知道,他们去年棉田大丰收,棉花的市价一下子降到一百文以下了。再贴上运费和路上的嚼用,折算下来只怕每斤棉花还赚不来八十文呢!”
“这回我直接从他们地里收,也是按八十文一斤收的,若是多收些应该还能再压一压价。”
吴秀芬奇道:“那为啥不多收些?再多收个一千斤嘛。”
张世宏抹了一把虚汗:“我算了一下,家里的七百斤加这五百斤,便是再雇一两个人,也尽够了。到八九月,咱们自家棉田有了收成,又可以供上了。”
“不,不够的,”吴秀芬摇头道,“咱们家作坊今年少说也需得雇上五六个人,否则产出的棉布不够用的。”
去年县城张记做冬衣就用了两百多匹棉布,今冬只怕会用更多。另外,还要给流光阁供货,保守估算一下作坊也至少得有七八个熟劳力。
那么,在九月棉田收获之前,作坊至少需要两千多斤棉花。
张世宏大吃一惊:“要那么多人吗?那,咱们家里也放不下那么多机子啊!”
吴秀芬点头道:“所以,咱们得跟族长和村长商议一下,看看在哪里划出一块地来,搭建一个作坊的工房出来……”
张世宏瞬间腿肚子都有些哆嗦了,老娘您这玩得是不是太大了点啊?那得花多少钱啊?!
他咽了一口唾沫,干巴巴地说:“不……不如就在咱家前院搭个工棚好了,至少不用另外划地了。”哎,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那咱家的粮食岂不是没地方晒了?”
“这个不妨事的,我拿去村里的晒谷坪就是了。”
吴秀芬想了想,在自家前院搭工棚倒也可以做一个过渡。一开始作坊没那么多人,一上来就建个大工房确实有些奢侈了。
不过,找村里划地建工房也不能耽搁,今年之内必须得搞定,否则作坊规模没法扩大。
在吴秀芬的预设中,张家庄的棉布作坊,三年内至少要有二十人左右吧?那搭建一个大一些的工房就是必须的投入了。
跟冬衣的“流动作坊”不同,棉布作坊需要一个固定的场地。
一来纺机织机比较占地方,不是每个人家里都能摆得开搁得下;二来,纺织的技术还是需要当面手把手传授,尤其是张世玲的提花织法,聚众一起教学,随时交流,效率会高得多。
只是,跟村里交涉这些事,来来回回的很花时间。吴秀芬在县城也有一堆事要忙,两头实在有些顾不过来。
她将此事与张世玲和柳秋凤说了,让她俩自己去想办法:“你们俩谁能完成工房的搭建,以后谁就是棉布作坊的主事。”
吴秀芬还以为她二人会争抢一番呢,谁知张世玲笑嘻嘻地说:“我和大嫂早说好了,我就喜欢琢磨织布的东西,不爱与人打交道。这些里里外外与人交涉的事务,以后都交给大嫂了。大嫂就是咱们作坊的主事。”
柳秋凤红着脸,摆手急道:“不是不是,不是这么说的!咱们说好的是,玲妹子管琢磨织布花样和教人技术,我来管杂事。咱们都听娘的,娘才是作坊的主事。”
吴秀芬看着她俩,颇感欣慰。不错嘛,一个技术型人才,一个管理型人才,作坊两个主事也不是不可以。年底三成的分红让她们自己分吧。
只是,两个人里面还是得选一个能拍板的人出来,这就等作坊的人多了之后,由她们自己选去。在这之前,吴秀芬就挂着这个主事的名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