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这般终于到了大集这日。
吴秀芬早早准备好了钱,盘算着要买多少丝料和纸墨,对了,厨房里的油盐酱醋也要添一些了。
这回换柳氏陪她。
村里每逢大集,会让族中的几头牛拉车送人去镇上。坐车的人,有钱的拿几个钱,没钱的拿点鸡蛋木柴给族里,这可比张二伯家的驴车划算太多了!只是牛车慢,而且过时不候,所以婆媳两人天刚蒙蒙亮就在村口等着了。
这日虽是绵绵细雨的天气,一同等车的人却并不少。大家伙有的撑着油纸伞,有的戴着斗笠,互相招呼着,还有人拿着饼子一边啃一边和人闲话。
农村人,除了家长里短,三句话不离地里的活计。吴秀芬撑着伞,听他们讨论着天气、秧苗、农具等话题,也颇得趣,听得兴致勃勃。
正听在兴头上,忽然远远地瞅见个熟人往这边走来。
吴秀芬招呼道:“二嫂,今儿坐村里的车去赶集么?”
钱氏笑吟吟地点头:“是呢,家里的牲口不得闲。”
有便宜的公车可坐,自己的私家车当然放家里啦!吴秀芬只笑笑:“那正好,来和我们搭个伴儿。”看破不说破可是传统美德。
钱氏却也暗自嘀咕,老四家的去镇上去得可真勤快,这是手里头有钱了?唉,他们家还得是男人管家,没有老四约束着,大手大脚的家里钱哪遭得住?
钱氏想的竟也没错。到了镇上,随着乌泱泱的人流走一圈下来,吴秀芬婆媳俩大包小包地添了不少东西。柳氏看着婆婆花钱如流水,看得心惊胆战。
到了晌午,吴秀芬正准备下馆子,柳氏急忙拉住她:“娘,今儿已经花费不少了,咱们就吃带来的饽饽吧。”
吴秀芬可不是省钱的性子,大手一挥:“饽饽都凉了也没处热去,再说,也不是为了吃,馆子里好歹能坐下来歇歇脚。”
柳氏想想,走了这大半天的路,确实有些腿酸,可是,哪里不能歇脚了?就是去茶馆儿,要两碗凉茶也行啊,还能就着茶水吃饽饽。
然而,她也就光想想罢了。在家时她也不敢顶撞婆婆,出门在外就更不敢和婆婆对着来了。于是,她只能欲言又止地跟着婆婆进了饭馆。
吴秀芬原本还想叫上老二,却又不想和亲家打交道,干脆算了,就没去老何家找人。
一顿饭吃完,又去了二十文,柳氏心疼得眼角直抽抽。以前得亏是公爹拘着,要不然就以婆婆这种花钱的法儿,过不了多久全家不得喝西北风去。可眼下没人能管婆婆了啊,这可怎生是好?
这么想着,柳氏就尝试着劝婆婆:“娘,咱们逛了这许久,东西也买不少了,要不这就家去吧?”
吴秀芬笑笑:“现在还早呢,牛车要等到申时才回去,况且咱们丝料还没买呢。”
柳氏勉强挤出个笑来:“还真去买丝料啊?要不还是算了吧?”
吴秀芬大手一挥:“说了的话不能不算,走,咱们这就去。”
柳氏亦步亦趋地跟着来到了窈娘绣坊,离着还远呢,一个脸熟的小伙计麻溜儿地小跑着迎了出来,笑得一脸灿烂:“婶儿,您来了,快请进!一直盼着您来呢,早上听着喜鹊儿叫,没成想还真真把您给盼来了!来来,您的褡裢我给您拿着!”
这小伙计做的就是迎来送往的活儿,小嘴比抹了蜜还甜。柳氏哪见过这阵仗,唬得直往婆婆身后躲,不敢吱声。
谁知这小伙计却热情地凑了过来:“这位面善的嫂子一看就是有福的,看看您拿的这么大个包袱!可沉吧?来,让小的帮您背进去,您放心,保管不能给您磕了碰了的!”
柳氏胆怯地抬眼瞅了瞅婆婆,见她浑不在意地点了点头,便只好犹犹豫豫地让小伙计把包袱接了过去。包袱离手才发现,这几句话的功夫,她手心都出汗了。
小伙计带着她们走进绣坊,另有人前来帮着收了伞。他们绕过那间大工坊沿廊道往里去,来到一个敞着门的茶室,小小一间窗明几净,布置得很是雅致。
小伙计将她们的褡裢和包袱放在一张矮几上,又俯身倒了两杯热茶,这才一脸歉意地说:“雨天工坊里不能进客,劳您二位在这里略坐会子,我这就去请妙姐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