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更换领导的斗争有时表现得极为尖锐和残酷,有时不在你对还是错,而在于需要你下台!借助肃反以排除异己,为自己的掌权扫清道路。肃反扩大化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在路线斗争的潮头上,谁也不能主宰自己。但是,在不能主宰自己中又能主宰自己,大致有三条道路供你选择:
一、见风驶舵,随波逐流;
二、趋炎附势,推波助澜;
三、逆风顶浪,人亡船沉。
不管你选择那一种,注定都是悲剧性的。
古人言,&ldo;识时务者为俊杰,&rdo;话是不错的,什么叫&ldo;识时务&rdo;?怎样才算&ldo;俊杰&rdo;?每个人的解释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愁多知夜长,周恩来翻来覆去思考陈毅白天提到的联共、中共历次的路线斗争。这些斗争的是是非非恍惚不定、模糊不清,极为难解,近似虚幻。迷茫和惶惑像一件不透气的军衣,紧裹住他,使他憋闷,披衣起床,桌上时钟指着两点,他便埋头处理公文,这是他忙以忘忧之法,直到曙色透窗。
周恩来步出庭院,四周景物都在轻雾朦胧之中。他悄然走上房后小山,朝阳突然跃出,景物立即着了魔法,变得光灿鲜明,一夜困倦顿然消失,心神为之一振。平静宁谧的山林展接天际,高空是一派青蔚,莺雀鸣啭、泉水淙淙。无尽色彩映入眼帘,不由心扉顿开。太阳越升越高,金光如泻使人目眩心畅。他似从美梦中邃然醒来,便急步下山。
早饭之后,他就要回到严酷的现实中了。
三宁都会议
在法庭上,原告与被告的争辩是平等的,因为在争辩双方之上还有一个法官,这个法官是否公正,又受到陪审团的监督,双方的理由都能尽情申述,以求正义的仲裁。
会议,它不是法庭,甚于法庭,一方是认罪,一方是审判。你申辩吗?认罪不诚,罪加三等!
陈毅不是苏区中央局成员,他列席会议只能旁听,这个特权除了他是会议场地的主人外,还由于周恩来的争取。
室内烟雾缭绕,令人压抑。面对窗口而坐的周恩来,不时向院外景物投去凄楚的目光,会场之内的气氛与早晨的山间散步的自然风景反差太大了。
会议继续前天的内容。
项英坐在周恩来对面,在周恩来宣布开会后,他首先对前天的会议作了简要的概括:
&ldo;我认为会议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前线的委员们,首先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两同志是否认真执行共产国际和中央(临时中央的临时是后来加的,当时谁敢如此说?)的指示问题;那么,结论也是一个:没有执行!&rdo;
&ldo;先慢一点结论好不好?&rdo;周恩来缓缓地说得很谨慎,&ldo;会议刚刚开始,结论已经有了,那还开什么会?也听听前方同志的意见嘛。&rdo;
项英气得两眼发乌,激动得握笔的手簌簌发抖,正要发言,凯丰把刚吸着的烟。烦躁地在烟灰缸里捻灭,霍地站了起来,抢到项英前边:
&ldo;难道屡次抗拒中央的作战指示,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每次战斗都叫苦连天,难道不是对胜利缺乏信心吗?对争取一省或数省胜利的目标采取怀疑的态度。难道还不是右倾情绪吗?&rdo;
凯丰说一个&ldo;难道&rdo;就用拳头擂下桌子,他的尖利刺耳的声音四处乱钻,扎得人心难受。
顾作霖没有站起来,言词却更为激烈:
&ldo;我认为不是叫苦,而是失败主义,对国际路线和中央指示不是认真还是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抗拒的问题,反对的问题。……这种严重性是绝不能忽视的!&rdo;
王稼祥痛苦地沉着脸,他深知这种步步升温、层层加码的作法,己是司空见惯,谁拎得高,谁最正确、最积极、最忠诚、最坚决、最革命,谁降温,谁就是跟错误站在一起。这时,如果有人给前方委员们戴顶反党反国际的帽子,恐怕也无人公开站出来反对。但是,在这种时候,人人都被迫表态,既没有发言的自由,也没有不发言的自由。因为不表态拥护,就意味着反对。王稼祥只能避开实质性的问题:
&ldo;慢慢说,慢慢说,激动反而不容易解决问题!……&rdo;
洛甫于1943年12月16日在延安整风时的笔记中,讲过这种心态,他写道:&ldo;他(指博古)的拿手好戏,就是把你的反对&lso;左&rso;,曲解成右而加以打击,我平时就怕他这一点,怕他找到我的&lso;右&rso;打击我,所以我反&lso;左&rso;,常常是胆怯的。……或者反下&lso;左&rso;,赶快转过来说要反右。……&rdo;
在宁都会议上,有多少人抱有这种心态的发言?
&ldo;这是严肃的斗争,&rdo;凯丰立即打断了王稼祥,&ldo;温情主义就是调和主义,对错误的东西、残酷和无情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rdo;
&ldo;爱憎分明嘛!&rdo;顾作霖立即跟上,&ldo;这不是态度问题,是阶级立场问题,王稼祥同志根本就没有跟毛泽东划清界限。这是很危险的!&rdo;
&ldo;我看,会议要开好,首先要端正态度。态度不正,怎么能清算错误?&rdo;
&ldo;对,先打态度!&rdo;又有人更为疾言厉色向上加码,&ldo;这是原则问题党性问题。……&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