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官应震等人并没有提起恢复张居正之法的事。殷复声明白,此事并非小事,远比拉一个人下马难得多,也难怪他们犹豫不决。
就让他们再考虑考虑吧。
或许得等到另一个契机,一个导火索……
这天退朝之后,殷复声与徐光启去看了刚刚动工不久的西洋府邸。汤若望也在,他十分感谢殷复声给他出的主意。并讲述了之前邀请群臣到他府上参观的情形。
这帮人,一边鄙视洋人的东西,一边又对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爱不释手。
汤若望很聪明,全程猫腰,随声附和,俨然一副卖萌讨好的嘴脸。
东林党老头儿们,虽然嘴上依然强势,但此次邀请,已明显改善了他们对西洋教父的态度,对于汤若望也不再那般排斥。
当提及杂学馆的时候,汤若望和徐光启皆显得十分感兴趣。
殷复声给二人做了个简单的介绍,并盛意邀请徐光启和汤若望加入到未来学馆的教学当中。
~~~~~~
办学馆,说时容易,做时难。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钱。
有钱好办事,没钱寸步难行。
陈大道口上说会尽力配合,私下里却是和殷复声各种哭穷。
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陈大道简直做到了登峰造极。
实在碍于官应震老头儿的面子,好说歹说,最后,才答应提供白银五万两。
五万两?
殷复声要盖的学馆可是汇聚杂学西学,以及生物,物理,化学研究的场所。
五万两,连学馆都未必建的起来。
何况后续的研究材料,怕是更需要资金。
没钱?那还搞个屁。
可太过激进,是办不了事的。
没办法,殷复声也只好琢磨着,另寻财路。
当然,不只是钱财上的问题,还有师资人才,也甚为难办。
殷复声之前考虑,西洋人在这些方面应该小有造诣,找几个西洋人来执教,没什么问题。
但是,寻问之下,才知道,欧洲现在除了对火药小有研究以外,其它各种科技也皆处于萌芽。汤若望连针管都没见过,更谈何生物医学。
无奈,殷复声只好将筹钱的重心,又转移到广招贤士上来。
还好小皇帝朱由校对此到很支持,只听殷复声提及,便立刻发榜,广招天下贤士。
于是,招贤纳士的工作就在殷复声的府邸,如火如荼的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