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犹太和耶路撒冷 > 第23章(第1页)

第23章(第1页)

志在从事农业在工学院学业有成,但父亲还是决定移民回以色列,这意味着中断他的电气工程学业。但他并不可惜,他知道,做一名电气工程师回到以色列对国家的贡献不会太大,当时以色列需要的是发展农业。当时对父亲说来,农业其实是件不着边际的事情,但是通过读书,他逐渐明白这个行业对以色列犹太人的重要意义,最终下定决心去当农民。他帮我祖父在齐齐哈尔办起一间不大的农场,养了4头牛、两匹马和许多鸡,生产所得全供家庭吃用。父亲喜欢鸽子,后来又在农场增设了鸽舍。听起来有些奇怪,父亲将一生大部分时间主要奉献给了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竟然源自中国齐齐哈尔这个小小的农场。这时正好遇上一个选送荷兰进行农业培训的机会,父亲于是打算走这个路子,经荷兰回以色列。不过要实现这个计划得首先筹集必要的资金,于是父亲将自己的打算告诉我祖父母,未料到惹来他们一腔恼火。祖父母要他完成学业,有了学位再考虑下一步何去何从,但父亲不听劝阻。祖父知道筹钱是件大事,便告诉我父亲说他无能为力,让父亲自己去想办法。祖父以为,这样一来我父亲就会走投无路,只好乖乖留在中国了。在一般人眼里,也许我祖父太不仗义了,他的做法甚至过于粗暴。但在我看来,父亲劝阻儿子,避免儿子将来可能失足,倒是人之常情。未来的发展证明,父亲的选择并不像祖父担心那样毁掉自己的前途,但谁又能完全预见到未来呢?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正当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都到室外去了,唯独父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教室里,他为自己的处境沉思冥想。突然有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来人是班上特别要好的一位中国同学,名叫孙阿旺。小孙问他为何如此心绪不宁,父亲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此时小孙微微一笑,兴冲冲说他自有办法。&ldo;你说什么办法?&rdo;父亲问。小孙说他叔叔在附近镇上一家学校当校长,正在物色一位俄语教员。&ldo;你俄语很好,到这间学校去当老师,还怕没有上路的盘缠呢!&rdo;小孙知道我父亲这一走是有违他父母愿望的,但他理解我父亲的心情,看在好朋友的份上一定帮忙。小孙具有中国人尊敬父母的传统意识,但同时也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友情价值观。第二天小孙告诉我父亲,事情已经和他叔叔谈妥,要去的地方离哈尔滨大约120公里,是个小镇,只有父亲一个外国人。父亲坐火车到达时,已有人在站上等候,人家叫他老严。父亲那年20岁,第一次离家远走,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这是一所中国学校,所有学生和老师全是中国人。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城里,父亲都是仅有的一个外国人,引来当地孩子和大人们的无穷好奇。父亲说,每当他走到街上,后面总会跟着一大群小孩。现在中国对外开放,一般看不到这种现象了,虽然在农村和边远的地方,我还不时碰见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理,他们跟在我的屁股后头高声喊叫:&ldo;老外,老外!&rdo;父亲和他的帮手老严建立起很好的交情。老严是山东人,他告诉父亲山东是个农业大省,有很多农民,但每家只有一小片地,很难获得足够的收成。在那些年头,交通运输条件很差,不同地方之间很少往来,对生活在哈尔滨的人来说,山东简直是天涯海角,我父亲对老严所说自然不得而知。说来也巧,没有多久父亲来到了老严的家乡,不过不为别的,而是回以色列临时路过。时隔60年,他的儿子也来到这个地方,却是为了当地农业事业的发展,不过这是后话了。学年快要结束了,校长要我父亲再留任一年,说他的教学很成功。父亲同意多留一些时间,但到不了一年,因为他已计划好要回以色列。1930年年末的最后一天,父亲乘火车离开哈尔滨赴大连,接着又从大连到上海和青岛。青岛是他告别中国的最后一站。返回以色列父亲在返回以色列的路途上走了整整两年多。那时当然还谈不上坐今日的飞机,但时间毕竟是太长太长了。前面曾经说过,父亲在哈尔滨是学电气工程的,但他认为,在像以色列这样不发达的国家里,当一个有知识的先进农民会有更大贡献,因为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所以他决定先留在荷兰一段时间,学习该国当时拥有的先进农业技术。他到了瓦绪宁根市,找个地方住下,当地有一家全世界最著名之一的农业大学。他在城市附近一家奶牛场找了一份粗活,同时到大学的专修学校上夜校。

在奶牛场工作是为了积累从事农业的实际经验,在大学听课,则是要获得农业科学的基础知识。于是乎,哈尔滨工学院的一名优材生当上了荷兰的一名农工。经过农业大学的艰苦学习,他终于获得了封面上印有荷兰女皇头像的该校毕业证书。听父亲说,我两岁的时候,这份证书不巧落到了我的手里,大概是因为喜欢女皇,我一把将证书扯掉,将女皇头像牢牢抓住不放。说来可笑,希伯来语&ldo;女皇&rdo;一词的发音是&ldo;玛尔卡&rdo;,和我后来夫人的名字不谋而合,仿佛我自小喜欢女皇是一种中国人常说的&ldo;缘分&rdo;。回到以色列,父亲便在巴勒斯坦西北边远的地方安置下来,开始务农。父母亲的离奇姻缘父亲离开中国了,放弃了中国国籍,丢掉了学业,离开了锡安运动青年组织的岗位,把父母和亲朋留在了身后。不过他作出的这些牺牲,对于他心中的远大追求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坚信,任何牺牲都有所值。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是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女友。离别之前父亲和女友商定,她日后将追随我父亲返回以色列,然后两人在自己的家园结婚。这是一段离奇的姻缘,一个罗曼狄克的奇迹。须知当时履行他们的约定谈何容易。那些年头以色列属英国托管,进入以色列必须有英国当局发给的签证,叫&ldo;特许证&rdo;。获批这种签证非常困难,一位男士只有结了婚而且已经获得这种签证,他的配偶才有可能随同获得签证。父亲和他的女友只是订婚尚未结婚的一对年轻恋人,好比中国美丽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中国东北地区和以色列两地之间几千公里的山山水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银河,他们只有相隔两地,引首相望。我的母亲出生在俄罗斯,孩提时期来到中国。她父母(也就是我的外祖父母)后来移民到了美国,不久外祖父去世,外祖母于是又回到哈尔滨和她的亲友团聚。母亲是参加锡安主义运动&ldo;贝塔&rdo;组织以后认识我父亲的。母亲在组织里活动很积极,学习成绩很好,以优异学分毕业于商业贸易职业学校。我至今保存着她的毕业证书,上面记载她所有各科成绩均属最优。母亲的名字被篆刻在&ldo;金榜&rdo;的牌子上,每年最优秀的学生名字都荣登其上。我到哈尔滨时曾找过这间学校,想看看刻有我母亲名字的&ldo;金榜&rdo;,但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切看是旧制度象征的东西都被毁掉了,&ldo;金榜&rdo;也未能幸存。还在几年之前,我遇到我家一位也曾在哈尔滨住过的亲戚,他提起我的母亲,亲口告诉我一桩奇闻。据说有一天,我母亲在哈尔滨街上路过,碰上一位吉普赛女郎给她看手相。吉普赛人告诉母亲说,她会很快在哈尔滨结婚,但这不是真结婚,因为以后她还要嫁给她真正的心上人,那才是她的终身伴侣。我母亲哈哈大笑,暗自以为白给了这位吉普赛女郎冤枉钱。但过后事实证明,吉普赛女郎的预言应验了。这事一直让我百思而不得其解。事实终归是事实。当我任职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的时候,公司在世界许多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我经常到这些地方出差,其中就有南非。以色列驻南非大使也是早年从哈尔滨出去的,是&ldo;哈尔滨人&rdo;一族当中一分子,我与他相识已久。每次我到南非视察项目,他总会设宴招待我,参加宴会的有来自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宾客。一次宴会正在进行当中,主人看了我一眼,接着转身对在座的宾客说道:&ldo;大家看见这位奥尔默特先生吗?我是他母亲的丈夫,但我不是他的父亲。&rdo;这话一出,在座一片愕然,但大家同时也想听个究竟。大家瞧着我,使我感到格外尴尬。大使接着讲起一段往事:&ldo;我在哈尔滨长大,是锡安运动组织的一名成员,该组织的首要任务是动员大家移民到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在座的奥尔默特先生的父亲,还有他父亲的女友,也就是他父亲日后的妻子和在座的奥尔默特先生的母亲,同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他父亲回到了以色列,但女友拿不到签证,无法回去。唯一的办法是找一个人结婚,然后她就可以拿到签证。我是他们俩的亲近朋友,于是建议由我同她结婚,等回到以色列以后再办离婚。就此办理,我们作为夫妻回到以色列,接着就离婚分手。我的两位朋友终于喜结良缘,结果大家就看到啦:有了我这位客人奥尔默特先生。&rdo;听过大使一番话,大家不禁唏嘘,始知当年要进入以色列多么困难!我想大使不是揶揄我,而是为了以他和我们家庭一段离奇和有些心酸的经历,证明今天以色列犹太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来之多么不易。父亲在他的自传中也说,在他与我母亲举办婚礼之前,我母亲和他的所谓丈夫须要办理离婚。犹太人宗教把婚姻看作至高无上的事情,没有拉比的批准,是绝对不能办理离婚的;而拉比要批准离婚,他必定百分之百确认事情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母亲的前夫同意办理离婚,但是这得到另外一个城市履行手续,他没有路费,只好由我父亲资助才得以成行。父亲、母亲和母亲的前夫向拉比说明了情况,拉比理解他们的处境,迅速而有效地尽守他的职责,批准双方离婚并签署了离婚书。可是办理离婚不但要有拉比的批准,还得由另外两个人从旁证明。我父亲有两位朋友答应前来佐证,但最后没有到场。父亲只好临时跑到街上找人,他遇到的头两个路人果然同意陪他到拉比办公室作证。多年过去了,我常想,这两位年轻人是否知到,他们这一善举成全了一对夫妻,而这对新人后来给以色列带来了一位政府总理。曾经在哈尔滨念书的母亲,来到以色列以后在一家柑橘包装场工作。她的任务是用一种特制的包装纸将鲜果包上,保护果实不受霉菌侵蚀。来自哈尔滨心灵手巧的姑娘知道,她在以色列需要卖劲工作,她高兴自己是做到了。我有时候会想,万一母亲的&ldo;丈夫&rdo;朋友不答应离婚呢?这并非完全不可能,试想我的母亲是位美人。母亲的名字叫&ldo;贝拉&rdo;,在一些国家语言词汇里的意思是&ldo;美丽&rdo;。我的确以有一位美丽的母亲而感到骄傲。1930年12月31日,我父亲踏上了返回以色列的漫漫征途,不久之后,我母亲也追随父亲的足迹离开了哈尔滨。不过奥尔默特家族与中国的联系并不因此结束。奥尔默特家族的长途跋涉是犹太民族历史长征洪流中的小小波澜,千回百转,它注定依照犹太民族生息繁衍和迁移的轨迹,找到自己的表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