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一起走过激情的岁月是什么歌 > 第86章(第1页)

第86章(第1页)

李书福广为人知的地方当然不止上述这些。我曾在李书福尚在做摩托车时,便去参观过他的工厂,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他的工厂就在国道边,设施简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工人见我们去还很紧张,因为不久前刚刚发生过门卫打人的事件。可过了几年,突然冒出李书福想造汽车的新闻。我第一次看到这条新闻时,很吃惊,我对江浙一带的知名企业家了如指掌,其中最有可能做成汽车的,是万向集团的鲁冠球。

他靠万向节起家,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汽配领域中蓄力,最大的梦想就是造汽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他家中采访,楼梯的转角处醒目地挂着一幅画,就是汽车。可是,这回却被名不见经传的李书福抢了先。李书福造车,没有牌照,他最着名的一句话就是:&ldo;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rdo;

我听过李书福的多场演讲,能讲出这么有哲理和煽情的名言,真是为难他了。在一开始,李书福就被媒体渲染成了一个&ldo;符号&rdo;,一个堂&iddot;吉诃德似的、随时有可能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英雄,而李书福本人似乎也十分&ldo;配合&rdo;这样的形象塑造,他是一个天生的本色演员。有一次,我作为评委参加一个颁奖晚会,电视台直播,轮到获奖人李书福上台,他走路的动作明显放慢,好像是电影里的慢动作。主持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一脸茫然地说,是他们(导演)让我走得慢一点的。一言既出,满场莞尔。

可是,李书福并没有真的变成一个只会演戏的&ldo;喜剧演员&rdo;。在他不断做秀的同时,吉利集团却以无比扎实而坚定的步伐在汽车行业迅猛成长,在过去的几年里,它一直引领着中国轿车产业成长的方向。如今回视,无论是轰动的价格战、与跨国公司的车型专利官司,还是对自主创新的追求,似乎都符合一个追赶型企业的发展逻辑。这是一个尚无法用成功来定义的企业,但是,它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获得的战绩却令人肃然起敬,这也是李书福作为一位近似疯狂的企业家的价值所在。

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史上,每当一个企业家被赋予或承载了很多寓意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凶险和动荡就会比其他人大很多;而这个企业家如果靠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模式成长起来的,那么,他所面临的失败的概率就更大了。

一个企业在崛起和冲锋的时候,可以靠一股&ldo;疯劲&rdo;打出一片空间来,可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正面化、阵地化,总是靠一股精神气已经走不到太远了,所谓&ldo;小企业做对事,大企业不做错事&rdo;。企业家必须要寻找的是边界。

◆李书福的汽车逻辑

1996年李书福买过两辆奔驰,回台州之后把它们都拆了,然后从香港买来奔驰的配件,试图一件件地组装起来,造出自己的奔驰车。

当然他知道如果完全是组装的话,奔驰公司肯定不会答应,所以他在奔驰的外面加上了自己的外壳。很可能是因为钢制外壳一时搞不出来,异想天开的李书福居然就敢用玻璃钢给这辆吉利公司最早&ldo;下线&rdo;

的汽车做了一个外壳。不仅如此,李书福还把这辆&ldo;奔驰&rdo;车开上了台州街头,还在电视台做了广告,居然还就有人打电话来问这辆车的价钱。

用玻璃钢做奔驰外壳,如果不是李书福,恐怕没人想得出来。想想看吧,开着一辆有着亮闪闪的玻璃钢外壳的奔驰在大街上走是什么劲头,也许比把装甲车驶入闹市区还需要勇气。而这辆车还会有买主,恐怕是有人认出那是辆货真价实的奔驰,打算买回去换个壳再卖掉。

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李书福造车要以仿造奔驰人手?除了李书福外没有人知道。但利润一定是一个巨大的因素,如果不是惟一的因素。奔驰是当时进入中国的最贵的车,把奔驰仿制出来的结果必然是高额的利润。这一点,李书福显然是清楚的。

但他低估了造奔驰的难度。他的玻璃钢奔驰也许看起来很漂亮,但耐久性肯定是不行的。很快,这辆车的外壳就开始这里突出那里凹进了。当他想去相关部门为这辆汽车办理出生手续的时候,得到否定的回答也是必然的:这辆车安全性有问题,不可能得到批准。

这时候,李书福的执拗性格就开始决定他的行动了。在别人都准备要放弃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ldo;造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rdo;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他关于汽车的另一句名言:&ldo;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rdo;

这就是汽车&ldo;疯子&rdo;李书福的逻辑的可爱之处。如果按这种逻辑推演一下,那么飞机就是两只轮子加两个单人座。当然,航天飞机要例外一点,它的&ldo;沙发数&rdo;取决于航天员人数的多少。但无疑,这玩意儿连轮子都没有,一定更为简单。

这是一句大话,但也许当时这样的话既鼓舞了李书福,也成了吉利造车从小到大的基本信心所在。到2004年之后,李书福已经不大说这句话了。真正使他有信心的,是别人已经做出来的东西,他和他的伙伴们也能做出来,这是做冰箱、摩托等一连串的成功给他的信心,或者有一天李书福也还真会去试试造航天飞机呢。

不过2004年之后取而代之的挂在他嘴边的话是:&ldo;吉利现在有一千多名专家,我们对汽车的自主创新有信心。&rdo;是的,对于处于仿制阶段的吉利来说,藐视造车的难度能激励他们前进,可是当他们真正成为汽车工业的一分子的时候,再低估造车的难度,无疑将使吉利进入仿制的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既然从高端人手不行,李书福就转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低价车。造低价车没有当时的高利润,他看上的,应该是汽车业在美国的规模。李书福看来坚信汽车业在中国能够做大,所以就算短期没有利润,他也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那只最早伸向大炮仗的手,一定得是他李书福的。

这回,他瞄上了当时刚刚流行一时的天津夏利。路风教授这样描述李书福的早期造车史:&ldo;吉利第一款投入批量生产并面世的车型是模仿天津夏利(包括车身和底盘)的豪情,采用的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当今天吉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好几个车型的高速成长的汽车公司的时候,我们很难不去问问当初第一款豪情的设计师是谁,回答很简单,钣金工!实际上,由于豪情是手工敲打出来的,所以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几年之后才被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人员补齐的。&rdo;

让钣金工做一辆汽车的设计师多少寒酸了点,不过对于李书福和当时的吉利来说,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对于一个连家人都反对的汽车狂热分子来说,有钣金工跟着做算是不错的了。李书福大概付了足够的薪水,要不然,吉利造汽车的钣金工应该会担心自己的饭碗。

不过,让路风教授奇怪并感慨的是:&ldo;说来也怪,虽然不符合规范的设计程序,但生产出来的车却还是不错(反正是通过了国家强制性安全检查),而且因为在高速公路上跑得太快,引起了江浙交通警察的注意。豪情果然是豪情万丈。&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