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辛弃疾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仔细思考失败的根源,写了一篇《美芹十论》,一万七千多字,详细论述了自己对,抗金问题的认知。辛弃疾说:很多人说,江南不足以和中原抗衡,再打会亡国的,但谁胜谁败从来比的都是国力的强弱,而不是国家位置的南北,这四十年来国家没统一,就是因为朝廷里有些人一直抱有幻想,粉饰太平,主动权才会握在金人的手里,你不要怕备战刺激了金国人,破坏宋金关系,金国人亡我之心不死,难道我们不去刺激他,俯首称臣,年年缴纳岁贡,人家就放过我们了?并没有,只要他们想打,随时都会打过来,完颜亮的突然袭击就是明证,咱们越是给钱,对方越是拿来买军火,既然明知道必有一战,那是在我们国土之内打好,还是主动出击好?当然是主动出击,在中原之地打好,因为金国虽然占有中原,但其中有大量汉人,民族矛盾尖锐,底层汉人早就对金人不满,金国政权不过是纸老虎,完颜亮兵败时,中原百姓大举起义就是明证,如果不是当时朝廷秉持议和政策,北伐必然稳操胜券,不过现在准备也不晚,我们可以主要经营两淮地区,开辟屯田,吸引中原地区被金人压迫的老百姓过来投奔,再用爵位赏金笼络人才,解决军队内部的阶级矛盾问题,同时不要给金国缴岁贡,保持政策连续性,等待时机,必然可以等到北伐成功的机会。
《美芹十论》写得非常出色,被后人列到了军事著作里。但可惜的是,当时朝廷刚刚和金人议和,这篇文章太不合时宜了,你这是想打谁的脸呢?《美芹十论》被束之高阁,辛弃疾1162年南归,但在长达1o年的时间里,他都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想做事,一会儿在江阴当秘书,一会儿去建康府当通判,都是闲置,辛弃疾只能在朋友圈发诗词,当大V,生闷气,朋友拉他聚餐,他都是句句话不离北伐中原,建功立业;朋友拉他去赏心亭散心,他写“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送朋友去临安,他写:“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就连在临安看个元宵灯会,他也要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副热闹都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距离感。在朋友看来,辛弃疾你这是三句话不离统一啊!怕不是看到一朵天边的云,都觉得是北伐的形状。为了让自己的才华能被人注意到,辛弃疾甚至不得不专门写词跟高官套近乎,辛弃疾的努力有了回报,朋友举荐他和皇帝见了一面。
1172年,他突然得到了一个人的赏识,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虞允文,当时是宰相,辛弃疾不是在《美芹十论》里面谈到经营两淮地区吗?虞允文就让辛弃疾去滁州当知府,这里被金人多次攻陷,所以百姓外逃,商人也不敢来这里,城墙残破,多年来水灾、旱灾无数,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这工作可不好做,可辛弃疾是浑身的干劲,1o年的冷板凳,都快把他逼疯了,他觉得朝廷考验我的时候到了,只要我好好干,他们一定会意识到我的才华,我一定会有带兵和金国打仗的那一天的!在滁州这个地方,辛弃疾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本事,当地贫困,他就减轻赋税,居民外逃,他就组织民众上山砍树,借钱给外逃的百姓回来盖房子定居,不到两年时间,辛弃疾就按照自己在《美芹十论》中的主张,把滁州治理得欣欣向荣,与此同时,他也没忘了自己的理想,这里离金国很近,不断有人从金国过来投靠,辛弃疾就从他们口中收集情报,分析金国的情况,他了解到,就在金国的北方,蒙古族正在崛起,而金国自己正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一顿分析之后,辛弃疾得出了一个结论:金国6o年必亡,不过他们灭了,以后大宋面临的威胁反而会更大,他说这话的时候是公元1173年,金国1233年灭亡,正好是6o年,金国灭亡之后,南宋也被蒙古灭了,辛弃疾可以说是大预言家了。可惜,辛弃疾的战略眼光,并没有被朝廷当成一回事,因为在滁州政绩突出,孝宗很欣赏辛弃疾,有意要锻炼他,湖北荆州的茶商们造反了,朝廷就派辛弃疾去剿灭“茶寇”,辛弃疾轻松完成了任务,湖南盗贼频发,起义不断,孝宗就派辛弃疾去湖南,让他查明为啥这里盗贼多,辛弃疾仔细调研了一番之后说:这里盗贼多,是因为官逼民反,官吏们搜刮民脂民膏,兼并土地,沆瀣一气。老百姓没法儿活了,想要根除这个问题,就得狠心惩办一大批贪官污吏,这瞎说什么大实话呢?你还想不想在官场上混了?
孝宗力挺辛弃疾,放权给他,让辛弃疾惩处了一大批人,带着湖南百姓兴修水利,兴办学校,让当地民生恢复,还组建了一支“飞虎军”除暴安良。很快,湖南又被辛弃疾治理得井井有条,飞虎军在长江一线闻名遐迩。孝宗很欣慰,又调他去江西治理粮荒,辛弃疾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照理说,孝宗这几次给辛弃疾艰巨的任务,他都做好了,这高升指日可待吧!在辛弃疾眼里,他连飞虎军都带出来了,现在你们终于能意识到我的本事了吧!能让我到前线去带兵打仗了吧?可辛弃疾等啊等,等到的却是一张罢官的诏书。辛弃疾得罪的人太多了,政绩太突出了,监察御史盯上了辛弃疾,弹劾他,给他列了一大堆罪状。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