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除兴宁知县徐腾、黔阳知县茹道通为顺治十五年任外,其余幕僚就任各处道、府、州、县均在顺治十一、二年之间。可见当时清廷能够控制的也就是长沙、常德、衡州、郴州、永州、宝庆等地区的重点城市,而常德、宝庆二府已属冲边地带,为&ldo;逆贼出没之地&rdo;,&ldo;贼警&rdo;不断,正是双方军事对峙的分界线所在。沅州府在顺治十五年才纳入清廷版图,在这之前,一直由南明控制,明清双方对峙的状况在此也一目了然。在清军所能控制的区域内,各地大多凋残、破碎,民不聊生,幕府成员就任之后,首要任务都是招集流亡,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同时安排战守,恢复和建立清朝的统治地位。他们为湖南各地重新纳入清廷有效管理范围,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长沙幕府最初的成员,多数为洪氏从顺天、江淮、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随带或征调的幕僚[70],湖南当地幕客极少参与活动,这固然与官员回避制度有关(华容生员杨正萃署理桂阳知县,似为应急之举。此外,只有湘乡贡生刘兆龙出任广西兴安知县。),更与湖南经过三次反复、社会上仍然弥漫浓厚的反清风气有关,这正是摆在洪承畴面前的一个极大难题。
2、洪承畴争取士绅及扩大长沙幕府的努力
为了改变湖南地方人心不定、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抗拒心理,洪承畴确立了&ldo;今日急务,首在收拾人心&rdo;[71]的方针,将争取士绅作为收拾人心、改善形势的突破口。&ldo;至即解罗帜,礼遗逸,散薮泽之奸,人心顿定。&rdo;[72]湖南人心在很大程度上系于士绅的动向,稳定时局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争取到湖南士绅的合作。因此,洪承畴以极大的耐心,通过走访士绅、平反叛案、招徕入幕、推荐出仕等多种手段,对湖南士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争取工作。
顺治十一年春天,洪承畴到宁乡附近的八角庵走访原明吏部尚书周堪赓。
周堪赓,延安府同知耀冕子,年十九为诸生,天启四年、五年连捷成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堪赓在原籍,曾遁沩山僧寺,后改名换姓游历于岭表瓯海间。永历元年(1647年,顺治四年),与郭都贤同举内阁大学士,未就。顺治九年,李定国到衡州,&ldo;堪赓与都贤、陶汝鼐立出见定国,至南岳谒庙而还。&rdo;可见周堪赓与陶汝鼐、郭都贤等均为支持南明的明朝遗民。
洪承畴到长沙后,特意打听堪赓的消息,只带着少数随从前往堪赓所在的董家村,不以坚拒为意,殷勤问候,&ldo;相持泣坐,促膝语地方疾苦甚悉。&rdo;入夜始上马离去。时间是顺治十一年三月,堪赓逝世前的一个月。当时堪赓已经卧病在床,但还是提醒洪氏注意湖南荒粮问题,&ldo;时大湖南北郡县叠罹兵燹,白骨青磷,荆棘千里,承畴疏免荒粮百十余万,民庆更生,人谓堪赓之惠云。&rdo;[73]
郭都贤,字天门,号顽石、些庵,益阳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十五年巡抚江西,永历时以兵部尚书召。&ldo;先是,洪承畴坐事落职,先生奏请起用。&rdo;凭借与郭都贤的旧谊,洪承畴&ldo;以故旧谒先生于山中,馈以金,不受。奏携其子监军,亦坚辞。&rdo;[74]洪氏广泛地利用原来的旧关系,架起了联络士绅的桥梁。
洪氏到达长沙之前发生的一宗叛案,为他争取湖南士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陶汝鼐字仲调、燮友,号密庵,宁乡人,拔贡生。与郭都贤齐名,两人&ldo;生同里,长同学,出处患难,同时同志&rdo;,是&ldo;楚南遗献最着&rdo;者。[75]顺治十年二月,汝鼐涉及一宗复明大案入狱,&ldo;既被逮,罪不测。其长子之典间关奔走,请代父死。郭都贤为营救于经略洪承畴,乃得释。&rdo;[76]郭都贤虽然拒绝了洪氏的招徕,但为了营救朋友,不得不出面与洪氏周旋,洪氏就此打开了局面。
实际上,周堪赓、郭都贤都曾参加抗清活动,与陶汝鼐一起到南岳联络过李定国。告密者、原南明长沙府役潘正先囿于所闻,十年二月出首告密时,以陶汝鼐为首的二十多人被捕,周堪赓、郭都贤等却成为漏网之鱼。被捕者关押在长沙府狱,受到严刑逼供,受此案牵连的湖南各地人士多达百余人(或说三百多人)。原湖南偏沅巡抚金廷献对形势变化不够敏感,仍然坚持&ldo;不可不重处以靖根诛&rdo;[77]的一贯做法,在湖南大肆淫威。洪承畴上任后,秉承清廷战略收缩的意图,一反原任地方官的政策,也改变了清廷过去处理类似复明大案的常态,对此案进行出人意料的处理。
十二年五月,洪承畴公开审理陶汝鼐叛案,&ldo;坐幕府前集中士民观听讯&rdo;[78]。审讯的结果是全部释放因抗清活动而暴露的湖南士绅,而将告密者潘正先斩首,这在清初处理诸谋反大案中是个特例[79]。洪承畴之所以特别处理陶汝鼐案件,并非是他个人仁慈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由当时的战略形势决定的。此案发生后,湖南&ldo;旧绅多被系,富民悉倾其家。&rdo;[80]所涉及的士绅人数众多,影响范围极广,为了缩小打击面,极力争取各方支持力量,洪氏甚至不惜采取特殊手段(如将告密者斩首这样过激的做法),而清廷对此并无异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廷战略收缩的力度和后劲。通过这个机会,洪承畴迅速改变了对清军十分不利的微妙形势,取得了稳定局势、争取民心的主动权,这才是此案处理结果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