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一片缟素的卫宫,陪着悲恸不已的卫和,不知不觉已有半月之久。毕竟少年心性,年仅十六岁的姬胡快要按捺不住了,很想出去透透气。祁仲看出了主子的心事,和荣夷一商量,这日趁着晴好,提议微服出去朝歌街市上还逛逛,立即得到了姬胡的首肯。
冬日初寒的清晨,也正是朝歌街市最热闹的辰光。
长长的街市两边全是大木搭起的连绵板棚,棚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几乎望不到尽头。每段板棚便是一家坐商铺子,柑橘,丝绸,兽皮,麻布不一而足。最显眼者,是短兵器商铺明显多于其他类别的铺子。一眼望去,吴钩,越剑,胡刀,硬弓,兵矢的幌子随风摇荡相连,令人目不暇接。
拐过街角是一条宽阔的石板街,青砖大屋鳞次栉比,市人明显少得多,大店比邻而立,盐社,铁社,木社,谷社,每家都是一大排店面,街中多有锦衣商人的精巧轺车与运货牛车交相往来,辚辚隆隆之声连绵不绝,气势比板棚街市大过许多。
来往行人的服饰色彩纷繁,既非镐京与洛邑的满街红衣,也决然看不出任何一种色彩的服饰占据主流,恍若草原河谷的蝴蝶般漫天飞舞,教人眼花缭乱。
姬胡便似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不时向荣夷讨教着:“先生,这石板街的人流怎么比板棚那边少许多?还有,不是太夫人丧期吗?怎么这些铺子依旧开门做着生意,无需守制么?”
“大王,按礼制只有国君薨逝才能称为国丧,至于君夫人的丧礼么,只需宫廷与公室宗亲守制七七四十九天即可。因此,民间依旧是该怎么生活,便怎么生活。至于石板街么,都是大铺面,做的自然是朝歌城里宗亲贵族的生意,这些人一守丧制不得出门找乐子,自然生意就不如做百姓生意的板棚街了。”
“哦,原来如此。”姬胡忽觉一阵良心自责,卫和尚在守丧,自己身为他的发小好友,却在街市上闲逛取乐,有点说不过去。遂停住脚步,忽然腹中一阵响动,原是早上出宫时太匆匆,也没好好用早膳,这会子闹意见了。
祁仲会意:“大王,来都来了,不如在这里用完膳再回去也不迟啊!左右还早着呢。”
荣夷左顾右盼,只见这石板街上的满布的层层叠叠,富丽堂皇的楼阁皆因太早,或客少而关着,只有不远处一间土屋门前挑着幅酒招子,那酒招子皱皱巴巴,污渍斑斑,似乎许多年都不曾清洗过,上头写着“施家老店”四字已不甚清晰。没办法,只有它了!
挑帘进店,一个精精瘦瘦的店小二前来招呼:“小公子,是三位么?”
姬胡眯眼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店中狭小,东西墙下各放着四张桌子,桌下铺着蒲草编成的坐席。或许因为这施家老店是这时辰石板街上唯一开张的酒铺的缘故,全都坐满了。南面靠窗的位置用屏风隔了一间雅座,那屏风上的黑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白花花的木色来。
姬胡用手指了指:“我们就要你们的那间雅座。”
店小二怔了怔,躬身陪笑道:“公子,实在不好意思。呆会子有位贵客前来,这位子已经预留了。”
“小二,结帐!”正巧有桌客人吃完大喊结帐,小二灵机一动:“要不几位爷坐外边吧,外头还能看见街景呢!”
荣夷向姬胡投去了询问的眼神,后者无奈地点点头,三人一言不发转身在面西的桌边坐了下来,大喊着要酒要肉。谁知这家小店的生意素来清淡,只是近日突然火爆,没到中午肉便卖完了。三人嘀咕抱怨了一会儿,只好要了面汤,粟米饭外加十个鸡蛋和一碗大酱。
因外间的桌子排得密,邻座人的闲谈亦不时跃入耳中,时不时地总有几个人指着对面一座高楼指指点点,不经意间“卜知楼”三个字不时提起。姬胡起了好奇之心,遂竖耳听了个仔细。
“也不知这卜知楼今天开张了没?一天一单,一单十金
,甚样人才算得起哟?”
姬胡大吃一惊,什么?算一卦要十金?就算是当年姜太公在朝歌卖卦也没有这么贵过。他好奇地顺着众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高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街路对面,飞檐插天层楼高起,十分的惹眼。然而门庭却甚是冷落,半天也未见有人进出。
姬胡咧了咧嘴,心里嗤之以鼻:看来也只是沽名钓誉之辈,这朝歌城里的人又不是傻子,怎会十金算一卦?
正准备埋头继续吃着,忽然听到邻座一声:“快看,卜知楼里出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