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又叫含桃。自周代起,帝王就用樱桃供奉宗庙。《礼记&iddot;月令》曾有记载:&ldo;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先荐寝庙。&rdo;自汉惠帝以后,帝王在宗庙内供奉新果成了惯例。隋唐时的孔颖达在《礼记注疏》中解释:古时不见在其他月份以鲜果供庙的记载,樱桃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它于一年中最早成熟,地位便显得不一般了。
因果实可为供奉之用,又因花朵烂漫悦目,樱桃树就成了皇家园林中常见的树种,&ldo;御苑含桃树&rdo;&ldo;紫禁朱樱出上阑&rdo;等诗句均是例证。渐渐地,樱桃与江山社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唐太宗曾作过一首《赋得樱桃》: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
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
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唐贞观年间,国力盛极一时。作为盛世帝王,唐太宗眼中的樱桃,先是以华美姿容装扮着洛阳的春天,又把红润饱满的果实呈送给八方宾客。樱桃之盛,反映出的其实正是大唐的天朝气象。
及至南唐,作为弱国庸君,李煜眼中的樱桃,自与唐时不同。
李煜眼中的樱桃,已经落尽。遍地残花败果,都在提醒他:春已归去。百花开遍又残,蝴蝶扇动着金色的翅膀,成双成对地飞舞,无处嬉戏落脚。昼日景象已让人彷徨,到了晚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庭院,小楼西侧传来杜鹃悲切的啼鸣,一声比一声嘹亮,一声比一声凄厉。
和樱桃一样,子规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文中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子规即是杜鹃,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死后,不忍离开他的国土和子民,于是化为杜鹃鸟,终日哀啼不止。杜鹃叫声凄婉异常,以至于后人用&ldo;杜鹃啼血&rdo;来形容。
处于困城,坠落的樱桃让李煜想到了宗庙社稷,子规夜啼更让他陷在杜宇失去国家后的哀痛和悔恨中。放眼望去,城外是赵匡胤的军队,城内也到处一派败亡。李煜不想投降,对囚徒生活的畏惧让他不禁战栗,但战事堪忧,国家已在危亡边缘,他手握如椽大笔,却拦不住宋军滚动的车轮。
不论心中有多少计较,他暂时只能躲避在深宫中,小楼上。宫人卷起画帘珠箔,他却不敢抬头去望,生怕闯入他眼帘的,总是春末夏初那令人窒息又绝望的情景。
上阕中&ldo;樱桃&rdo;&ldo;子规&rdo;已隐有亡国征兆,他已嗅到了祖业将毁于己手的危险气息,内心之复杂,岂是&ldo;惆怅&rdo;二字能够道尽。满腹哀痛,说出来越少,压抑着的就越多,他眉头紧锁,被预感中亡国的巨大痛苦所笼罩,只一个&ldo;卷&rdo;字,便道出了波涛汹涌的悲伤,撞击肺腑。
自从了解战况以后,每天从日出到日暮,李煜翘首凝望,似乎盼着奇迹的来临。战况并无扭转,只有青青野草纠绊着迷迷荒烟,满目颓唐。直到夜色深沉,他回到沉香缭绕的室内,难以入眠。繁华如同美人,转瞬间便褪去了鲜丽的风采,忆及过往,唯有对昔日不懂珍惜的悔与恨。
回首恨依依‐‐这个懦弱的君王、绵软的江南才子,竟喷薄出如此强烈的爱憎。宋人苏辙读《临江仙》,评其&ldo;凄凉怨慕,真亡国之音也&rdo;;及至清朝,学者陈廷焯更言:&ldo;低回留恋,婉转可怜,伤心语,不忍卒读。&rdo;
这首词有两个版本传世。其一出自北宋蔡绦的《西清诗话》,蔡绦认为《临江仙》是李煜在困城中所写,&ldo;词未就而城破&rdo;,所以词尾缺三句。版本之二来自南宋陈鹄的《耆旧续闻》,称后主曾亲书《临江仙》,真迹被江南中书舍人王克正所得,词稿后还有苏辙的题字。陈鹄自称亲眼见过真迹,词&ldo;未尝不全&rdo;。
金陵城破的时间为975年11月,《临江仙》中乃初夏时节的风物,由此推断,李煜有足够时间完成一首词。蔡绦&ldo;词未就而城破&rdo;的说法当不可取。
如此,就不能不严肃对待陈鹄所提到的另一件事,那就是和《临江仙》一起流落到王克正手里的,还有李煜在被围困时抄录的李白诗篇以及他在佛前许愿的文章。
江山危在旦夕,被困在城里的李煜,做了哪些最后的努力?
除《临江仙》一词,有据可考的是李煜至少还创作了乐曲《念家山破》。据《雁门野记》所载,当时他曾命皇城内外日夜演奏此曲。这段承载着李煜心声的词曲皆已失传,《南唐书&iddot;后主纪》有记曰:&ldo;旧曲有《念家山》,王亲演为《念家山破》,其声焦杀,而其名不祥,乃败徵也。&rdo;便是说,这支曲子与落尽的樱桃、哀啼的杜鹃一起,被视为亡国征兆。
975年,在樱桃落尽的金陵城里,李煜像一只啼血杜鹃,以诗词和音乐,抒发忧愤之情,但是显然,这些已不足以治愈他内心的伤痛,更无法挽救濒死的国家。在意识到自己被蒙蔽后,有仁厚之名的李煜下令立即诛杀皇甫继勋。结果,皇甫继勋还未被押送到法场,就被愤怒的南唐士兵和百姓打死了。
大部分人是不愿做亡国奴的。
民众这山呼海啸般的热情曾一度鼓舞着李煜,可是,战事失利的消息接踵传来,像密集的弓箭。绝望的李煜转为潜心礼佛,希望佛祖能庇佑南唐。
他在战事未开前曾向侍从许诺,若有一天北宋军队果真进攻南唐,他将亲自披挂跃马,背城一战,以保社稷。等到金陵城被围困时,李煜确实上阵了。不过,他没有指挥军队退敌,而是一面命人奏响《念家山破》的悲曲,一面亲自带领城内军民高声诵读佛经。诵经的声音响彻金陵城,甚至传到了宋军营地,可是,并不见一面绣着&ldo;赵&rdo;字的旗帜因此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