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只决定使用另一种销售登记的制度,而且无论如何也不打算在这时拒绝对日本的出口。日本方面在1940年2月2日曾建议签订一项新协定,以扩大同荷属东印度的贸易,但是,由于这个协定虽为荷兰进口货提供了市场,其结果却有助于扩大日本在东印度群岛的企业,因此,荷兰方面不急于作出答复。5月20日,日本给在东京的荷兰公使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求荷属东印度每年向日本出口大量货物,其中包括锡(三千吨)、橡胶(二万吨)、矿物油(一百万吨)、铁矾土(二十万吨)、废铁(十万吨)、镍、矿砂、锰矿石、钨、铬矿石、盐类和钼。其中许多数字远远超过了可能达到的产量:例如,铝就很少发现。而且是从不出口的。据信其中一些货物之所以列入货单,只是为了阻止荷兰政府参加美国的道义禁运。荷兰的答复十分谨慎,并不拒绝讨论;因此一个由小林率领的声势浩大的日本代表团乘船到达巴达维亚,接着就从9月16日到10月18日同荷兰当局进行讨论。日本显然希望把荷属东印度变成它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属地。荷兰官员,特别是经济部长h&iddot;j&iddot;范穆克博士采取耐心而坚定的态度,挫败了这个企图。于是缔结了一个石油新协定,日本只好暂时满足于此了1。新签订的石油合同具有某种同6月签订的关闭滇缅公路的决定相同的特点;这些合同是有限的让步,目的是推迟更为苛刻的要求。美国政府起先不赞成这些合同,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勉强同意了。7月,国务院认识到,由于美国物资充足,不可能根据国防法案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而且还认为,由于日本拥有相当可观的储备(据美国海军部估计有六千九百万桶2石油,足够供日本舰队使用一年以上),即使英国、荷兰和美国的供应商对日本实施全面禁运也不会奏效。对英国政府和荷兰政府说来,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在日本还有足够的物资从事一场战争,美国政府还不准备为英、荷提供军事援助的时候,全面禁止对日出口石油将不会使它陷于瘫痪,而相反更有可能引起它提前进攻几乎毫无防卫的英国和荷兰领地。7月31日,根据国防法案,航空汽油及废钢铁(一7号重熔质)的输出只限于供给西半球国家。但是,日本有着相当充裕的废钢铁供应,而且它还能很自由地购买钢锭和轧制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它确实发现比1939年以来最高级的废钢铁还要便宜。日本的航空用汽油,有三分之二依赖美国,禁运的结果只是增加了它对荷属东印度供应的要求。而一些美国公司正以国外(包括荷属东印度)的资源供应日本,这一事实使国务院的处境越发错综复杂了。因此,荷兰政府最后同意大量增加对日本的石油输出,尽管最终的数目大大少于原来日本所提出的要求。日本在1940年10月18日接受的石油合同,规定年供应总量为一百九十五万六千公吨,而原来日本所要求的数目是三百七十五万公吨。小林特别使团没有取得另外什么重大的收获;12月底,由芳泽谦吉率领的第二个特别使团的商谈不久也破裂了,直到1941年2月底才告恢复。此后,讨论一直持续到1941年6月10日,到这时,日本只得到了它原来计划中的很小一部分石油。1亚进行的谈判作了一番概述,但没有具体地提及在伦敦政府间的关系问题。2巴达维亚即现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译者1范穆克;前引书,第29‐63页。2一桶(美制)等于315加仑。1范穆克,前引书,第66‐69页。
荷兰政府主持了后来的谈判,这些谈判仍然是一项谨慎的全球禁运政策的组成部分,这是英内阁自1949年10月以来一直在追求的目标。9旦26日签订的三国公约,10月16日美国对出口废钢铁的更广泛的禁运,滇缅公路的重新开放,日荷谈判的开始和不列颠之战的胜利结束,这一系列事件使英内阁得以着手进行一项更为果断的、但依然是审慎的政策。10月2日,战时内阁一致认为,在现阶段美国如果卷入太平洋战争,对英国是不利的;但是如果美国终于卷入对日作战的话,那么,英国就将对日宣战。任命了以r&iddot;a&iddot;巴特勒为主席的一个内阁委员会来贯彻执行中阁关于制订措施以便于抵抗日本和削弱日本战争潜力的政策。该委员会经济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弗雷德里克&iddot;李滋-罗斯爵士主持的小组委员会负责,受命制定一项统一的控制对日贸易的帝国政策,并使其同美国和荷兰政府的政策协调起来。上述各项计划均于1940年10月19日电告英帝国自治领和美国政府。不过,在这一阶段,还不可能把英联邦和美国的体制结合在一起,因为美国国务院虽已经完全禁止出口废钢铁和航空汽油,并对一些其他商品实行了道义禁运,但国务院暂时不准备走得更远,部分是因为总统竞选在即,部分是因为总统迄今尚未就赞成采取一项全面向日本施加经济压力的政策作出决定。1英国的建议设想分两个阶段实施经济压力。第一阶段是把整个英帝国全部必需品包括一切原料的出口都置于出口许可证管制之下,并限制那些日本和轴心国短缺的必需品的出口,数量最多不得超过其正常贸易水平。英联邦国家已经把对旧出口的一些主要商品限制在战前的正常数字内,在这方面,它们都走在美国的前头,而美国似乎还在允许许多商品(如铜)不受限制地出口。第二阶段就是要更严厉地限制更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是,在这方面在没有取得美国的合作之前,英国和自治领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步骤。1940年11月4日,科德尔&iddot;赫尔对英国驻华盛顿代办讲明:他的政府现阶段认为,英国应避免采取将会增加对日战争危险的任何政策。因此,尽管在以后的三个月里,英国计划的第一阶段措施在整个英联邦得到了贯彻,但是,并没有全面和迅速地实施各种禁运,因之就不能吓住日本,并不可能阻止其储存物资。另一方面,美国和英联邦国家对日本这种保留和不赞成的态度,使日本毫不怀疑它们对于它的对华政策和对轴心国的友好本质上是抱敌视态度的。双方都面临着一种相同的困境:在技术上说来,中国战争与欧洲战争是不相干的,无论日本也好,英美两国集团也好,它们都宁可先结束一场战争然后再卷入另一场战争;但是双方都在争夺同样的原料供应,双方也都知道要在一个战场上取得胜利,需要集中经济力量,以破坏在另一战场上的交战国的胜利。月本不能不担心,万一轴心国在欧洲垮台了,日本最后得同英美两大国决一雌雄。因此谨慎地加强对日供应的经济限制与其说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不如说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就象以后的战争过程中所表明的那样,这项政策还不足以削弱日本的战斗力,而在英美资源还是比较缺乏的时候,这项政策可能会起到促使日本决心干涉的一部分作用。到了1941年3月,美国逐渐扩大出口许可证的范围已开始引趄了人们的注意,可是,完全禁止对日输出的也只是很少的几种。英国、自治领及荷兰政府,除了少数情况外,仍然在1关于美国的态度,见赫伯特&iddot;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第135‐144页;威廉&iddot;l,兰格和s&iddot;埃弗雷特&iddot;格利森:《不宣之战,1940‐1941年》(theundeclaredwar,1940‐1941),纽约,哈珀为对外关系委员会出版;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1953年版,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