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了四千吨生橡胶,其中二千吨是用专车,二千吨是用西伯利亚班车装运的。德国于1940年12月18日把进攻苏联的日子订在1941年5月15日,而最终是在6月22日发动进攻,这从苏德经济交易的情形来看也许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按照1940年2月11日的协定,到1941年5月15日俄国的货物交付期限只剩下三个月了,而德国从1941年8月11日起却还有十五个月的交货期‐‐假如照约履行的话‐‐到那个时候俄国便将无货可交,这对德国说来遵守信用就不值一顾了。当然,德国进攻苏联还有其他更重大的理由。然而,看来很清楚德国不想再交货了;240虽然很明显苏联政府不会因为德国不属行协定而就投入战争,但是可以设想俄国会拒绝再向德国交货。德国只得忍痛忍受丧失这些虽然并非不可少但是很有用的俄国货物,要不然,德国就得进行一场战争,试图用武力夺取这些货物。3第五节远东的经济战德国进攻苏联,对英国和德国的经济命运说来,可以说是同对他们的军事和政治命运几乎一样重要。当然,德国早日获得胜利,是会大大增强德国的经济的,但是,这点并没有做到;而且这一进攻给英国带来的直接利益,很快就表明决不是昙花一现的。最显著的利益是堵塞了封锁中存在于俄国的那个大漏洞;第二,现在德国的军火工业和它所积存的物资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处于真正严重而持续的紧张状态;第三,德国这次的进攻,及其在远东的影响,终于使美国的政策逐渐演变为与英国的经济战斗计划进行全面的合作。这些有利的情势都是德国方面的错误所促成的。值得注意的有两点错误,这两点揭示了德国对他们的对俄政策的经济影响的错误认识。第一,德国严重地低估了在俄国战役中对军备生产的需求。1941年德国的产量汉比1940年提高大约百分之一,1941年秋,希特勒甚至感到有理由批准开始恢复原状,并随之减少军火的生产,因为他认为战争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胜利。到了1941年12月德国人才开始持有一种比较悲观的看法。1942年2月,任命阿尔贝特&iddot;施佩尔为军备军火部长,这标志着加强军备生产的开始。但是,在一些军火工业部门里,甚至花了一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才恢复到1940‐1941年的水平;与此同时,在俄国战役中的需求却消耗了库存量的三分之二。第二个错误估计是在衣着方面。从理论上说来,德国大量生产的合成纤维是能够满足它全部衣着的需要的;但是,这些人造织物不暖和,不适宜于俄国酷寒的冬季。结果在1941‐1942年的秋季和初冬,德国赶紧千方百计搜罗到一些供应品,这种狂热的努力由于羊毛和棉花的供应不足而加紧了。德国想在毗邻的中立国购买适宜的材料,可又碰上了盟国的竞购。翌年为了准备1942‐1943年俄国冬季的到来,这种疯狂抢先购买的活动又重新开始了。然而,1941年下半年太平洋地区形势的发展,乃是德国进攻所引起的最显著的直接结果。由于1940年荷兰和法国的陷落,以及1940年春季苏德间的外交活动,日本得以腾出力量大举南下。1这里不妨概述一下1939年9月21941年5月15日施努雷写道:&ldo;我们将不能遵守规定的较远的交货日期。但是既然俄国要到8月才解除其交货的义务,因此只有在1941年8月之后,德国方面不履行其约定条款才会被俄国发觉,因为直到那时为止,俄国有预先交货的义务&rdo;(《德苏关系》,第34o页)。1见戴维&iddot;j&iddot;达林:《苏维埃俄国的外交政策,1939‐1942年》,(davidjdall:vietrsia&rso;sforeignpolicy,1939‐1942),利昂&iddot;登南(leondennen)译,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42年版,第343‐347页,亦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8编,第3章。
到袭击珍珠港之日,远东方面的经济战情况。在1937‐1938年的冬季,一度似乎有可能是日本,而不是德国或意大利将成为英国在不久将来的战争中的对手。1937年11月的布鲁塞尔会议,未能就支持中国问题制定出集体安全的有力措施。12月份,当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的进展已经严重地威胁到将与英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帝国防务委员会发出指示,应该暂停制定对德经济战的计划,而制定出一个对付日本的类似计划来。由于苏台德危机,以及美国政府为避免卷入一场战争的危险而没有能力采取任何措施对日本施加经济压力,英国不敢采取任何大胆的行动;等到对德战争爆发后,显而易见,英国不应该再无缘无故地卷入远东的第二场战争。可是,日本却引起了两个只是部分有关联的问题:日本也许会趁此机会攻击英、法在远东的脆弱的经济利益和领土利益;它也许会寻求各种办法去帮助德国。凑巧在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条约,这使日本对德情绪发生突变。毫无疑问,因害怕加剧同苏俄的纠纷,日本人在中国继续作战的同时,似乎愿暂时避免同英、法、美发生麻烦,并且或许还希望能获得同两个欧洲交战国进行贸易的好处。英国政府非常乐意促成这一缓和,虽则它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对德禁运措施以及日本继续敌视英法在远东的利益,将阻碍任何真正友谊的建立。再说,英日间的任何真正和解,都将是美国所不乐意接受的。1整个三十年代,美国政府一直奉行一种审慎约束的反对日本在亚洲推进的政策,这项政策显然旨在迎合一部分美国舆论,而这种舆论既谴责日本的侵略,又反对为制止侵略所必须采取的积极措施。1937年9月美国禁止官方船只运送武器或军火给中国和日本,但允许其他船只这样做。在1939年7月1日一封信2中所阐明的道义上的禁运政策,似乎是阻止了那些可能有助于轰炸平民的飞机和航空设备的出口。但是,除此以外,美国的出口物资仍源源不断地涌进日本,而公众却很少有人支持采取其他施加经济压力的形式,而其中禁止日本生丝进口(日本生丝的百分之八十三输入美国),本来可以是最有效的一种。从这时起到袭击珍珠港为止,摆在美国和英联邦成员国面前的基本问题是要决定能不能全面禁止这些国家向日本出口,而又不至于引起战争。在遏制日本的经济行动中,英国政府准备采取同美国一致的步调,但不超前。日本继续大部分靠英联邦和美国供应其出口和军火工业所需的原料,其中包括铁矿、有色金属、橡胶、原棉、羊毛、黄麻、石油和纸浆。日本的铜和石油,主要来自美国,其他有色金属、橡胶和纺织品则来自英联邦。它所需要的废铁大量依赖于美国供应;据了解它已经储备了数量可观的有色金属。1938年,德国曾从一些远东国家获得大量的重要物资。荷属东印度群岛为它提供油菜籽、干果、果仁(十四万六千五百十五吨),棕榈油(一万一千一百四十三吨,占德国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五)。西沙尔麻(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七吨,占百分之二十七点六),镍(一方六千五百七十一吨,占百分之四十八点四),橡胶(三万五千九百零八吨,约占百分之三十一),1对美国和战前形势的最好的论述,通常要算赫伯特&iddot;菲斯所著的《通向珍珠港之路》(herbertfeis:theroadeariharbor,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一书中的第1‐6章。2国务院给注册过的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的一封信(见《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8‐1939年》,第209‐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