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和锡。在伦敦进行的讨论,早已明确了英国政府愿意缔结一个协议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要求苏联供应五万吨铬铁矿石以及英国所供应的货物不得重新出口。苏联的建议好象为大量购买铬铁矿石和润滑油展开了前景,虽然伦敦方面对于这些大量商品不改道运往德国并不抱任何真正的希望。尽管如此,英国还是于10月20日向米高扬提出了综合性的建议,但是没有得到答复。一再试图重开谈判的努力终告失败后,英国外交部授权克里普斯于1941年2月21日撤销这些建议。到了这时,克里普斯认识到若再一味&ldo;跟在苏联后面跑&rdo;,只能被看成是软弱。苏联对英国的态度这样若即若离地冷淡下去,无疑部分是由于俄国人希望把苏英关系保持在一定限度而不再恶化下去,而且还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同德国讨价还价。波罗的海的问题看起来并没有构成真正的障碍;美国政府采取了同英国政府相似的行动,然而,苏联当局却愿意按对美国有利的条件,续订现有的苏一美商业协定。因为该协定使苏联可以得到铜和工作母机等主要供应品。事实上,英国政府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提供不出什么可以诱使俄国同德国决裂的东西。另一方面,苏一美协定却为苏联提供了价值六千万美元的货物。此外,苏联政府也在十分慎重地考虑用经济援助的方法来安抚德国。1苏联之所以在经济协定的各项细节上同德国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无疑地多少出之于官僚政治的传统,但也多少因为要故示强硬,其目的是要证明,即使斯大林是友好的,他也不是怯懦的;但是苏联不想帮助英国推行它的经济战计划,因为经济战计划本是英国前进的最终目标,所以俄国人不随声附和,就不足为奇了。苏联根据协定对德国交货无不是足数和及时的,虽然苏联是根据德国的交货情况而相应地交货,但苏联当局对德方的拖欠也决无视若无睹之意。在签订协定以前的谈判中,苏联坚持要定期结算双方交货帐目,并坚持要德国供应军火,已使德国人大为不满。总的协议是,苏联应在十八个月内交货,而德国则相应地在二十七个月内完成交货,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每隔六个月)将根据一定比例结算双方所交的货物。德国在每六个月结算时都7发现自己有因难。双方在第一期结束时(1940年8月24日‐9月21日)的谈判表明,德国拖欠了大约七千三百万马克应交的货;而俄国却已供应了价值三亿多马克的原料,包括价值大约一亿马克的谷物。这时,德国考虑到两种为难的选择。要么运交可能影响它自己的军火合同的货品,要么就得丧失俄国谷物、石油、棉花、有色金属和磷酸盐等的大量交货,于是不得不暂停谈判。戈林不久前又发布了一项禁止向苏联装运将会直接或间接增强苏联战争潜力的货物的新指令而使问题愈加复杂化了。因此,当谈判于1有关苏德经济谈判最完善的材料是德国外交部贸易政策司的卡尔&iddot;施努雷博士所作的一系列报告:见美国国务院:《德苏关系,1939-1941年:德国外交部档案文件》([nazi-vietrelations,1939-1941年:docuntsfrothearchivesoftheranforeignoffice),以后简称为《德苏关系》],rj桑塔格(r。j。ntg)与js贝迪(jsbeddie)合编,国务院出版物第3023号(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8年版),主要是第119-120页,第131-134页,第153页,第197页,第199-201页,第339-341页。《德国外交政策文件》,第8卷中也有施努雷在1939年9月4日至1940年3月15日这段时期的报告,以及这段时期内同谈判有关的其他文件。在《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6编,第1章,附录i中,有苏德经济谈判方面的记述。
1940年9月12日中断时,俄国人也就按照条约的规定暂停装运他们的货物。看来在苏德重新恢复谈判后,出现过一段相当紧张的时期;11月2日,米高扬向施努雷抗议说,德国一方面不准备向苏联运送战争物资,一方面却在向芬兰运送战争物资。1直到1941年1月10日才就第二期双方交货达成协议。德国所短交的货物部分以黄金偿付,部分(根据一份秘密协议)2则以割让立陶宛来补偿,作价七百支十万金元,其中八分之七的款子要由苏联政府从德国根据1941年1月10日经济协定应付苏联的黄金付款总额中扣除。施努雷曾在4月5日指出,起先苏方在执行这个协定的第三期(即1941年2月11日以后)条款时表现了明显的审慎态度,3他认为这是由于苏联和德国政治关系逐渐趋于冷淡的缘故。但是,1941年3月的交货数量却又突飞猛进地上升了。德国并且获得了一项新的谷物契约,根据这个契约,到1941年9月苏联应运交一百四十万吨谷物;施努雷在4月5日满意地说,3月份已交付了十一万吨,5月15日又说,4月份已交付二十万八千吨,自年初以来一共支付六十三万二千吨。根据1941年7月英国大使馆所获悉的数字,在苏联保持中立时期,苏联交给德国的货物,有下表所列的各种项目。这些项目加上一系列次要商品,总计十四万六千一百零六吨(1939年9‐12月),三百零三万二千八百三十吨(1940年)和一百三十六万二千二百六十九吨(1941年1‐6月)。虽然经济作战部对苏联本国产品输入德国的数量的情报极其灵通,但它对之束手无策。同时,也有货物从中东和远东取道苏联国土运入德国,在这方面可以设法加以拦截,可是不很成功。1940年11月13日,克里普斯建议经济作战部停止和拒绝给那些申请运往表面目的地是苏联,而其实是德国所需要的商品签发航行证。1941年上半年这种政策是付诸实施的,但由于英国的禁运管制在太平洋不起作用,加上美国的反对使加勒比海地区又不受这种管制,所以英国简直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申请航行证都是出于自愿而且也不常有人申请。美国政府起先并不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大量的重要商品正经过苏联输往德国,不过,到了1941年5月,他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合作了,对某些货物拒不发给出口许可证。战争以来德国公布的文件表明,横越西伯利亚的这条路线对德国输入价值高而体积较小的货物具有很大的价值。运往德国的货物经过大连进入满洲国,1再从满洲国运到赤塔附近的干线;至于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通往德国的运输线,并不象当时人们想象的利用得那么多。英国当局对这条路线的可能用途与其所受限制是作过正确估计的;它的运载量虽然有限,但是足以应付急迫的需要。据英国的估计,1940年运往德国的商品吨数,在十五万到二十万吨之间,实际是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二吨。但是,由于这条路线的总运载量可能超过六百万吨,因此,如果苏联愿意承受最后造成的货运拥塞,那么,他们是可以大大地增加调拨的数量;事实上根锯苏联后来所发表的官方统计数字,在1941年头五个月里,就有二十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六吨货物经过这条通道运往德国。下表列出一些主要项目:施努雷在5月15日满意地指出,1德国在1941年4月由这条路线进1见《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第6编,第1章,第3节。2原文见《德苏关系》,第267‐268页。3同上书,第318‐319页。1应为我国东北三省,下同。‐‐译者1见《德苏关系》,第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