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常把此事当做惠帝弱智的证据,李舟山之前也是这样觉得。于哲明的为何不坐飞机的言论,让李舟山顿时觉得以肉糜的例子不足以佐证惠帝弱智的事实。因为于哲明不弱智,不但不弱智,而且聪明绝顶。
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如果生在富贵人家,父母又专注于安乐教育,儿女做出类似于司马衷的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
齐景公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发出“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言论,也是无可厚非的。
毕业之后,于哲明去国外游学了,或者叫留学吧,前不久刚回来,还带回一张某大学的文凭。这次,于哲明和张婷玉两家联姻,可以说是强强合作。婚宴是在两地各办一场,前来祝贺的络绎不绝,阵仗足可以媲美溥仪迎娶皇后婉容。
由于李舟山骨子里残存的小农思想作祟的缘故,最终导致了和于哲明的分道扬镳,或者说从未踏足同一条船。
张振声的情况和于哲明又有不同,张振声小时候因为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他,便他送到乡下的爷爷家。
他小时候因为和叔叔家的孩子争食,遭到了婶婶的冷嘲热讽。婶婶说他是吃白食的,要他滚回去。张振声当时虽然不明白婶婶要他滚到哪里去,但是他能看懂白眼。
尽管叔叔为此呵斥了婶婶,但张振声心里仍觉得难受。后来父母生活安定之后,接张振声回到身边。张母总为之前没能亲身抚养张振声而自责,所以不免溺爱过度。
张振声从小便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正是因为李舟山和张振声都有过挖蚯蚓钓鱼以及偷果子、打架的经历,所以他们相谈甚欢,并不觉得隔阂。
只是张振声则在想方设法掩盖曾经的经历,他不会主动向人说起乡下生活。
周济民又假装无心的问了一些张婷玉的事,李舟山把自己知道的全告诉了他。李舟山向来是恩怨分明,和于哲明不睦,绝不会牵连到张婷玉。
李舟山和张婷玉的关系比一般同学友谊要略微亲密些,这还是有赖于周济民的缘故。这次张婷玉大婚,她并没有向李舟山发请柬。李舟山本来还在做思想斗争,若接到请柬要不要去。
直到婚宴当天,李舟山都没有收到请柬或接到她的电话。对此李舟山感到意外,内心不免有些失落,但他还是安慰自己省了一笔礼金。
李舟山没把没有收到请柬的事告诉周济民,他觉得这样很没面子。他把听来的有关婚礼的事,一字不漏的讲给了周济民。
李舟山讲完,看周济民怔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他在电脑这边喊了几声才唤醒周济民。李舟山感觉周济民对张婷玉肯定没有完全忘怀,不然也不会晃神,最能佐证李舟山猜测的是周济民一直回避谈和张婷玉分手的事。
以周济民的不羁个性,能把细节讲的令人作呕的行事风格来看,他是有难言之隐。李舟山以前问过一次,周济民不肯讲,舟山也就不再问了。
和周济民结束了视频聊天之后,李舟山看了看时间准备给梦君打电话,这时竟然接到姜梦君妈妈的电话。
李舟山心中一惊,虽然他手机存着姜父姜母的电话号码,但是从未有过直接联系。他不知姜母为何主动给他电话,忐忑不安的接了。
姜母先是问了他工作的事,后慢慢就聊到了房子的问题。上次梦君带李舟山回家,姜父姜母通过对李舟山的考核,还算是满意的,唯一让姜母不放心的是李舟山今后会不会回家乡发展,她是决计不允许女儿远嫁他方。
姜母刚和梦君聊了天挂了电话,便给李舟山打了电话再次探听口风。李舟山也再次向姜母表明没有回家的意愿,是随着梦君落户这里了。姜母又问了李舟山什么时候买房子的事。她觉得早一天买房子,便早一天安心,不然谁知道他会不会回去呢。
什么时候买房?这个问题,李舟山和姜梦君已经探讨过很多次了。如果不靠家里的帮助,他们二人需要五六年才有足够的钱付首付。
李舟山不愿意等那么久,他打算再攒一两年的钱,就向父母开口借剩余的。李父五十多岁的人了,仍然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忙绿,其实也是为了李舟山今后的房子。
父亲的钱来之不易,李舟山不忍伸手拿来,那样的话他觉得心中有愧。现在又一次被姜母逼着问房子的问题,他如芒在背,不知怎么应对。
姜母听到电话那边的李舟山说不出一句整话,她猜想这李舟山可能真是靠不住。她也就没有再逼迫了,只是说了几句让他好好工作的话,就挂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