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加油&rdo;全队都哄闹起来。
&ldo;是啊,到了高原期了吧&rdo;,李广全想到,随即把自己的思路回到了今天的训练上来。
防护罩是对整个飞船运行保护系统的总称,包含维生系统、主动防御激光炮矩阵和被动撞击防御护盾几大部分。除了飞船顶端的护盾,其他部分均采用了冗余设置,以保护整个飞船体系的绝对安全。
主动防御激光炮主要的目的是在亚光速飞行时击毁任何30光秒距离内处于飞船运行方向正前方35度球面角内的可探测天体和飞行器,以防止飞船与之相撞。探测的下限为2厘米。而任何两厘米以下的物体则只能依赖于布置在飞船前端的厚达20米的巨型合金护盾了。
宇宙的空间其实根本不存在真空和虚无的概念。实际上,宇宙间遍布尘埃、粒子、暗物质和微小的星体爆炸碎片。当飞船以亚光速飞行的时候,这些物质与飞船相撞,结果固然没有彗星撞地球一般的壮观,可原理却也差不了多少。护盾相撞的部分和被撞物体立刻等离子化,并发生小型的局部核裂变。实际上在整个亚光速飞行过程中护盾前端都会发出一层淡淡的白色光芒,那就是宇宙尘埃与高速飞船相撞的反应。为了安全的通过20光年的路程和80年的亚光速飞行时间,人们不得不把护盾做的这么厚,以期通过牺牲护盾来保护飞船的安全。
当然,护盾的功能也并非绝对单一。物体高速与护盾相撞的时候,其表面等离子化的气体被巧妙的通过磁约束引导至不同的电极,转化成能量以后,可以部分补充飞船的电力,而碰撞的大部分能量最后会通过磁约束体系导入发动机喷发出去,来弥补因为相撞损失的动能。这样做的好处是高速对撞把尘埃和颗粒中的核能释放出来,而释放出的能量会被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这就避免了飞船本身需要携带天文数字的燃料。毕竟宇宙中的尘埃和粒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曾经有科学家断言,宇宙飞船根本没法飞离太阳系,最关键的就是能源的使用会大到让人类难以承受。显然,他低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护盾顶端因为亚光速运动产生的核裂变能量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实际就为人类在宇宙航行中找到了用之不竭的能源。只要认真精细的选择轨道,星际旅行就绝不是空谈。
但是,长期的飞行会导致护盾的磁约束等离子体吸收电极富集大量的放射性尘埃并结块,引起电极效率下降。因此,防护罩的维护,除了常规的故障元件的更换外,最主要的是电极的清洁和更换。这一过程由于强电磁场的存在,很难通过机器人完成,而且清洁也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人的主观判断,因此,这个工作一直是一个小组的全部成员共同完成的,也是训练的重点。今天,他们就是要重点培训这个项目。
&ldo;前方已经到达发射场,请宇航员做好登船准备……&rdo;
随着车载电脑柔美的提示音,李广全的思路又回到了现实中。
&ldo;检查装备,准备登船!&rdo;
2出征
更新时间2011-5-416:07:34字数:2539
2出征
&ldo;……今天,我们聚集于此,为即将踏上远征的勇士送行,在此,我代表参与计划的全体工作人员、代表地球联邦、代表全人类向我们的勇士送上深深的祝福,向这些为了人类的梦想与希望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的勇士们表达衷心的感谢,向这些代表了全人类骄傲的天之骄子们表示由衷的敬佩,也向他们即将开创的事业致以崇高的敬意……&rdo;
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是星际移民计划的总负责人,地球联邦军务部地外发展规划署的署长,今天是ht-67大队出征的日子,经过了艰辛的培训,他们终于可以一飞冲天,远行宇宙深空了。
这也是李广全第一次见到这个大队的其他成员,全部成员。
实际上,虽然并没有向他们通报相关的数据,可是按照相识的地勤人员透漏的信息,宇航员的选拔非常严格,有30的成员没能通过测试而不得已退出了这次远航的任务。他们很可能转入后备行列,但是具体的去向和安排就不得而知了。
整个大队有40个小组,每组8名成员,总计是320名宇航员。
3个小时后,这个大队将会乘坐长557米的厚重的方尖塔状的ht-67客运飞船升空,开始他们的太空之旅。
第一阶段,他们将凭借自身质子火箭引擎的动力,以低速飞往月球。在近月燃料加注点,将会有38搜小型货运飞船为星际飞船加注足够的热核燃料。随后,他们将点燃主发动机,高速飞离地球前往天王星与海王星轨道之间的巨型环形电磁轨道加速器,通过环形电磁轨道加速过程获得026c的亚光速飞行速度。随后经历多次轨道调整之后,飞船将进入约80年的025c亚光速稳定飞行状态,直到抵达希望星。在进入希望星约1光年的距离时,即已经进入gliese581恒星的引力可控范围后开始逐步的减速制动,随后进入希望星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最后需要登陆的移民者通过登陆舱着陆,移民的航行过程结束。
这一些列的程序已经牢牢的印在了每一个航天员的大脑之中,这绝不仅仅是他们的旅行计划,更是他们生命与安全的保障,任何个人的失误都是无法原谅的。还好,现代发达的电脑技术与机器人技术已经成功替代了大多数人的工作,整个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主要任务其实更多的是维护和维持飞船的正常运行,而在同时其他小组的成员则在位于飞船中部的维生舱内处于长期的冬眠之中。每个小组工作两年,平均的负担起80年的航行任务,这样就极大的减小了每个小组的压力,也降低了飞船后勤供应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