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一面命大将史弘肇率兵走上党,扫清汴梁外围,自己率本部穿越汾河谷地。果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公元947年六月,刘知远就来到了汴梁。听说刘知远入主汴梁,各地藩镇纷纷易帜,投靠了后汉,后汉在中原的统治正式开始。至于老巢太原,刘知远留下了弟弟刘崇(895--954年)镇守,刘知远这个举动直接催生了五代十国唯一一个在北方立国的政权‐‐北汉。
在刘知远称帝和南下汴梁的过程中,郭威居功至伟,可以说郭威是半个后汉王朝建立者。刘知远很欣赏郭威,他定都汴梁后,封郭威为枢密副使,与枢密使杨邠共同主掌军权。估计刘知远留了个心眼,郭威功劳再大,毕竟是武将,用他来掌管军队,不如用杨邠这个文官更合适,至少不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这时的郭威,已经成为后汉核心统治集团的成员,算得上是人中龙凤。当时的后汉权力格局一月五星:皇帝刘知远,枢密使杨邠、枢密副使郭威、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左仆射苏逢吉(?--950年)。这五个人在名义上都是&ldo;同平章事&rdo;,即宰相,政治级别都是差不多的。
也许郭威没有想到,仅仅三年后,历史就要进入真正属于他的时代。
第一章潜龙腾渊
三被逼出来的王朝
1
波谲云诡的公元947年,在一片混乱中,被历史老人轻轻的翻了过去。
公元948年的正月,刘知远在汴梁宫中改元乾祐,正式抛弃了之前沿用的后晋天福年号。这一年,刘知远五十四岁。因为刘知远最疼爱的长子、魏王刘承训(922--947年)在去年的十二月突然病故,老年丧子的刘知远痛不欲生,大病一场,终于撑不住了。
刚过完新年,刘知远就病入膏肓,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就要到了,强打精神安排帝国后事。十八岁的皇次子刘承祐(930--950年)被确定为帝国继承人,由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人组成顾命班子,辅佐刘承祐接班。二月,刘知远驾崩,刘承祐入承大统,就是汉隐帝。
由于刘承祐少不更事,所以后汉的军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苏逢吉等四人手里,外加一个管经济的&ldo;财政大臣&rdo;王章。从派系上来看,这五个人都是刘知远的嫡系,政治上非常可靠,刘知远对他们知根知底,所以能放心让他们执政。
这五大臣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杨邠和王章、史弘肇事三人关系最好,史弘肇和苏逢吉关系最差,而苏逢吉和郭威关系也一般。出于权力角度的考虑,苏逢吉时刻想将杨邠和郭威踢出顾命班子。苏逢吉指使户部尚书李涛(898--961年)上书,请罢二位枢密,放到外镇做官。虽然此事最终没有成功,但说明了苏逢吉是非常忌惮武人专权的。
杨、王、史三人穿一条裤子,苏逢吉拉山头单干,倒是郭威有些坐山观虎斗的意思。郭威和杨邠他们交情不错,但没有趟他们那个浑水,而是左右逢源,两不得罪。这五位大臣中,杨邠、王章(--950年)、苏逢吉是文官,郭威和史弘肇是武将,所以汉隐帝要想坐稳江山,主要还是依靠郭威和史弘肇。在乱世中武将要想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多打仗,没仗可打,还立什么军功?乱世中缺少人性和道德,但却从来不缺少不战争。在军阀唱主角的五代时期,藩镇叛乱多如牛毛,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岁无宁日。
郭威运气不错,想什么就来什么,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三月,驻守河中(今山西永济)的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949年)扯旗造反,自称秦王。随后,永兴牙将赵思绾(?--949年)在长安,凤翔巡检使王景崇(?--949年)在凤翔,和李守贞摇相呼应,一起造反。
三镇叛乱的消息传到汴梁,震惊了朝廷,如果后汉不剿灭这些叛军,极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必须尽早剿灭这伙反贼。后汉五大臣中,郭威和史弘肇主管军事,但两个人不可能同时派出讨逆,必须留一个看家,汉隐帝决定由郭威挂帅征讨叛军。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八月,刘承祐封时任枢密使的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诸军皆制郭威节制。之前的郭威虽然也执掌兵权,但这是第一次以主帅的身份带兵出征。
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兵权,郭威心里开始有了想法。不过郭威不会在这个时候搞出什么动静,在人望未隆之时,这样做无异是玩火自焚。郭威现在最需要的多立军功,在军界中提高自己的声望地位,然后再找机会对刘承祐下手。
郭威临行前,专门拜访了官场老油条‐‐太师冯道(882--954年),问他灭贼方略。老奸巨滑的冯道给郭威指点了一条明路:&ldo;守贞自谓旧将,为士卒所附,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则夺其所恃矣。&rdo;(1)
冯道的意思很明白,乱世中的丘八爷只认银子不认人,只要郭威肯慷国家之慨,花公款收买人心,一能瓦解叛军斗志,二能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威信。郭威大喜,果然是个参透世事的人精子。郭威西征期间,一边和叛军作战,一边做散财童子,果然收到奇效。
李守贞的部队听说郭威四处散财,很多人都背叛了李守贞,投降郭威。官军也被郭威用银子喂饱了,势力此消彼长,形势对郭威越来有利。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七月,被官军围困数月的李守贞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举族自焚。赵思绾和王景崇也分别被郭威给收拾掉了,三镇叛乱最终被郭威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