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刀切,即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标准来看历史,是最容易不客观的,也不是公平的。赵匡胤有没有优点?有,非常多。对于赵匡胤的优点,是否就应该避而不谈?这样对赵匡胤是非常不公平的,这不是研究历史时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对于赵匡胤的善政,依然要给予高度肯定。
对柴荣的所做所为,在下不会全部给予肯定,这是不客观的。虽然这帖不是讲赵匡胤的,但涉及赵匡胤,这也是避免不了的。柴荣和赵匡胤的性格完全不同,柴荣更接近于浪漫的理想主义,做事风格洒脱,但有时过于暴躁,也太性急。柴荣暴怒之下,易欲杀人,关于这一点,在下也绝不避讳,会在篇幅的后面部分进行专题讨论。
赵匡胤这点好些,他是个理性的现实主义者,做事风格沉稳。但有时也过于稳重,错过机会。喜欢一个人物,不代表要全部肯定他。不喜欢一个人物,也不代表要全部否定他。写此帖,只是客观来对柴荣有一个总结,不是借此来对柴荣扬善讳恶,也不是借此对其他人物进行扬恶讳善,客观论史而已。
用柴荣来打倒赵匡胤,用赵匡胤打倒柴荣,都不是客观的治史态度。二人各有优劣长短,做为一千多年后的我们,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粉这个,粉那个,互相喷口水。我们都是抱着以史为鉴的目的来研究历史的,而不是为了各自喜欢的人物打口水仗的。
王朴的《平边策》,是五代北宋进行统一时的纲领,虽然柴荣和赵匡胤进行统一时,并没有完全按王朴设定的路线走,但大体上是没有超出这个范围,足可以和《隆中对》、《榻上对》相比美。本帖对王朴《平边策》的讨论,分成两个部分,现在讲的是南下部分,关于先幽燕还是先河东的部分,会有柴荣北伐契丹时进行专题解读。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观点不同不要紧,我们可以讨论的。只是现在这样成天辩论与主帖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题,话题越扯越远,嬴政、二世、司马炎都跑出来了。
不是说不能辩,希望大家能对主帖更新的内容进行讨论。现在全跑题了。正文没有讨论,那在下写这些正文也就没多大意义了。以后大家随便说吧,在下实在没力气回很长的回复了,偶尔简单的说几句吧。精力实在有限,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猴兄坐了分页沙发,恭喜一下,感觉不错吧。:)
接着更新。
第三章 志在天下
五小试牛刀
1
周朝君臣已经达成共识:先拿南唐开刀,攻取淮南,次第兼图天下。
但周朝军队进攻的方向却是后蜀。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两个蜀国,依次是王建建立的前蜀,和孟知祥建立的后蜀。
孟知祥,字保胤,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4年)四月二十一日,邢州龙冈人,和郭威、柴荣是老乡。邢台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座历史名城出了五个皇帝,两位开国帝王,对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柴荣,他差一点改变了历史。
与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出身草根的开国皇帝不同,孟知祥出身于藩帅世家,政治比朱温、王建、马殷、郭威高出了许多。孟知祥的祖父孟方立在唐末乱世时,割据邢州、洺州、磁州,自号昭义军节度使。孟方立一直依附于中原大军阀朱温,和河东军阀李克用打来打去。
因和河东的军事差距太大,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孟方立被河东大将李存孝打败,孟方立自杀。孟方立死后,邢州军拥立孟方立的侄子孟迁(1)主政昭义军,但不久后也被河东吞掉。
孟知祥的父亲孟道留在河东,但孟道没在官场混出什么名声出来。河东虽然和邢州孟氏有仇,但李克用似乎比较喜欢孟知祥,将弟弟李克让的女儿嫁给了孟知祥。从此,孟知祥成为后唐的外戚,对日后他创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唐庄宗李存勖出兵消灭了前蜀王衍。在后唐枢密使郭崇韬的推荐下,李存勖任命堂姐夫孟知祥为成都尹、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曾经在官场上拉过郭崇韬,所以郭崇韬知恩图报,将这块肥肉送给了孟知祥。
郭崇韬是后唐名将,但他的政治能力比较差,因为得罪的人太多,灭前蜀之后,郭崇韬就在一片咒骂声中,被西征军主帅、魏王李继笈杀害。随后蜀中大乱。
仅仅一年后,李存勖因政治上的失败,军队哗变,他本人在这场叛乱中被杀。他的干兄长、天雄军节度使李嗣源在军队的拥戴下即位,就是唐明宗。
李嗣源继位时,他就已经失去了对两川的控制力,此时的孟知祥已经&ldo;阴有王蜀之志&rdo;,东川节度使董璋也有同样的野心。李嗣源曾经想尝试着对两川用兵,消灭掉这两个不听话的藩镇,但由于孟知祥和董璋结成战略联盟,打退了以石敬瑭挂帅的后唐中央军的进攻。名义上,两川还是后唐的信封,但实际上两个独立王国。
外敌被打退,接下来,孟知祥和董璋大打出手,他们两人之中,将会有一个称雄两川的胜利者。最终,智谋更高一筹的孟知祥笑到了最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灭董璋,吞并东川。
孟知祥控制两川后,唐明宗李嗣源知道拿这个干妹夫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顺水扒推舟,承认孟知祥对两川的统治。两年后,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也称大蜀,史称后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