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匡胤的鼓励和&ldo;威胁&rdo;下,韩令坤战胜了胆怯,成功的守住了扬州。接下来,赵匡胤自己就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因为李景达、陈觉率领的唐军主力,已经从瓜洲横渡长江,上岸后,唐军第一个目标就是六合。
六合位于长江北岸,对岸就是金陵,对唐军来说,收复六合,对保护金陵的战略安全,甚至比扬州更重要。赵匡胤是现在已经成为周军的著名将领,屡次大败南唐军,所以赵匡胤也是李璟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做为反击的一方,南唐军应该在整体战争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主动出击,扭转败局。但这支唐军到了六合之后,却着重于防守,在六合城二十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扎下营寨,固守不进。陈觉是个善于内斗,勇于捞权,怯于兵事的饭桶。他自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监视李景达,其他的事统统不管。
这样一支畏首畏尾、不思进取的军队,就算有十万之众,也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赵匡胤确实会用兵,他的手下只有两千人,如果此时主动出击,南唐军发现周军人少后,就会壮起胆子和周军决斗,反而对周军不利。赵匡胤的策略是坐等陈觉等人送上门,趁南唐军立足未稳之际再发动进击,胜算更大。
&ldo;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rdo;(2)六合之战,赵匡胤笑到了最后。司马光说陈觉的部队是南唐军精锐,后来李璟虽然还能组成五万多人的部队,不过可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战斗力不如这支被赵匡胤消灭的南唐军。
赵匡胤的驭兵之术非常了得!据《资治通鉴》记载:&ldo;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明日,遍阅其皮笠,有剑跡者数十人,皆斩之,由是部兵莫敢不尽死。&rdo;(3)
有些士兵在战场上偷懒耍滑,出工不出力,这样的军队是绝对没有战斗力的。赵匡胤用人、治兵,恩威并施,人皆畏服。诸将用兵,若皆如赵匡胤这样,何愁不威霸于天下?赵匡胤在征淮南期间,显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和驭军能力,深得柴荣赏识。
其他各部屡传捷报,但柴荣最为看重的寿州,却一直拿不下来。柴荣无法理解刘仁赡究竟是靠什么,能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极端困境坚持到现在,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勇气!
刘仁赡死守孤城,无论柴荣使用什么手段,都奈何刘仁赡不得。甚至刘仁赡还经常率兵出城,偷袭周军,取得过一些胜利。比如驻扎在寿州城南的周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就领教过刘仁赡的厉害。&ldo;寿州贼军犯我南洞子,王师死得数百人。先是,帝(柴荣)命继勋领兵于寿州之南构洞屋,以攻其城。至是,继勋以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我之洞屋悉为贼所焚。&rdo;(4)
周军攻城不利,而且天公也不作美,最近江淮地区下起了大雨,寿州城外的周军大营被泡在了水里。因为地势低洼,周军营中的积水甚至达到了一米多深,整个军队的后勤供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时值初春,寒意料峭,凄冷的雨水,下的让人心烦意乱。
攻城不利,连旬大雨,再加上粮运不继,让周军的士气几乎临近崩溃点。军中逃亡事件不断,有些士卒逃走的时候,甚至顺手牵羊偷走了作战工具。士气是军队常胜的根本,士气低落如此,让柴荣看不到近期取胜的希望。
这样的场景,柴荣已经是第二次遇上了,两年前的那场乱七八糟的太原之战,和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柴荣已经有了撤军的打算,他不是一个知进不知退的人,当暂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时,后退一步,调整好状态,回来再战。柴荣不相信,以大周几十万威武之师,奈何不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刘仁赡。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四月初七,柴荣起驾回京。从寿州到汴梁,有一条直线的路程,也是柴荣南征时的路线。但柴荣返回的路线,却是沿着淮河向东去了濠州。四月十三日,柴荣抵到濠州。
之所以走这条路线,是因为有人给柴荣出了个主意:&ldo;或劝帝东幸濠州,声言寿州已破&rdo;(5)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柴荣在淮南东部诸州散布&ldo;已经攻克寿州&rdo;的谣言,瓦解濠州以东唐军的斗志。柴荣觉得这办法很好,就采纳了。但效果如何,史籍上没有记载。
四月二十四日,柴荣在濠州做了一项人事调整,以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这时柴荣还没有拿下淮南,所以向训这个&ldo;淮南节度使&rdo;只是挂名职务,相当于遥领,&ldo;沿江招讨使&rdo;才是向训真正的职务。
从涡口传来消息,新的渡河浮桥已经打造好了,柴荣又于二十五日来到了涡口视察。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柴荣突然改变了回京的想法,他甚至想亲自去扬州一趟。好在宰相范质及时劝止,范质说现在军粮不足,士气低落,不宜冒险再战,柴荣听了进去。
这次撤军,其实只是柴荣本人回京,各路部队都还在留在淮南继续执行作战任务。特别是寿州,柴荣留下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人陪着刘仁赡玩比拼耐力的游戏。
六月初七,柴荣下令将涡口升级为镇淮军,随后离开镇淮军,北上还京。经过十几天的车马颠簸,六月二十四日,柴荣回到了阔别半年的汴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