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构派人用担架,抬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刘仁赡,来到了柴荣的大营,柴荣终于近距离见到了刘仁赡。柴荣从来就没有恨过刘仁赡,相反,他非常敬重这样有血性的男人,英雄向来都是敬重英雄的。柴荣好言安慰刘仁赡,实际上刘仁赡什么也听不到了。
刘仁赡被抬回城里,随后柴荣特意颁布了一道诏书:&ldo;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rdo;(9)刘仁赡依然没有机会看到了,就在柴荣进城的当天,五十八岁的刘仁赡病逝于寿州。
柴荣对这样一位名将的病逝,感觉非常惋惜,得千军易,得一将难。现在他好不容易得到了刘仁赡,可刘仁赡却看也没看他一眼,就离开了人世。心情复杂的柴荣下令,追封刘仁赡为彭城郡王。
寿州的军民听说他们尊敬的刘将军病逝了,无不痛哭失声,哀悼不绝。甚至刘仁赡手下的几十名将士,闻知此讯,皆痛哭一场,自杀殉国,寿州城中被悲伤的情绪所笼罩,久久不能散去。
不过关于刘仁赡的人生结局,《旧五代史》、《册府元龟》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让人震惊的说法:刘仁赡是主动投降柴荣的,&ldo;伪寿州节度使刘仁赡上表乞降&rdo;,(10)甚至还记录了一篇柴荣的诏书,称赞刘仁赡&ldo;固守诚节,不亏近代封疆之臣卿&rdo;(11)云云。这句话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二书所说的刘仁赡降周,可能是指周廷构等人盗用刘仁赡的名义投降的。周廷构献给柴荣的降表是以刘仁赡的名义写的,所以从官方角度来说,可以算成刘仁赡的行为。持刘仁赡殉国说的是《资治通鉴》、《新五代史》,众所周知,司马光治史极严,如果没有可靠的史料,他绝不会胡乱写的。今取《通鉴》记载。
金陵城中的李璟也得到了刘仁赡殉国的消息,心情压抑的李璟再也忍不住情绪,大放悲声。
李璟虽然有时很昏聩,但他毕竟是著名的文人皇帝,感情特别细腻丰富。刘仁赡的死,触动了李璟心中最为柔弱的那一根感情之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在李璟放声痛哭的时候,南唐朝野的大臣们,都低下了头。
是冷漠,还是惭愧?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
(1)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2) 《钓矶立谈》
(3)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4) 《南唐书乔匡舜传》
(5)《南唐书朱匡业传》卷八
(6)(7)《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8)《南唐近事》
(9)《新五代史刘仁赡传》卷三十二
(10)(11)《册府元龟招怀第五》卷一百六十七
第五章全部结束,随后是第六章,也是柴荣亲征淮南的最后一部分。第七章是柴荣对土地、工商业、货币、法律、治河、文化、重建道德价值观进行全面解读。这一章也是这次柴荣帖中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第八章对柴荣北伐进行全面分析解读。
第六章不算很长,只有四节。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一寿州的善后工作
二 沿淮东下,横扫千军
三 屠城辩
四 征服李璟
李昪的对外政策相对是有些保守,但也是顾及实力的考虑。吴越当时形势有些混乱,而且为了上奉朝廷,横征暴敛,民怨很大。如果南唐军进攻吴越,百姓可能会支持李昪。只是吴越军的战斗力并不弱,南唐很可能会陷入一场苦战。而且当时石敬瑭也绝不坐视南唐灭吴越,从而少了一个牵制南唐的重要势力,后晋也必然会强势介入,在淮南地区给李昪制造压力,让李昪前后不能兼顾。李昪也不想打,他年龄也大了,想多享几年清福,他拼出来的天下,足够子孙用度了。所以他雄心不足,也是正常的。而且如果攻吴越,必然在南唐境内大量增加军费,这还是要从百姓那里强征,容易引发内部动荡。所以综合考虑,李昪放弃了进攻吴越的计划,他始终压制主战派。冯延嗣就看不起李昪的保守,经常骂李昪是个田舍翁。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一 寿州的善后工作
淮南十四州是对南唐统治的淮南地区的笼统说法,实际上有两个州在淮河北岸,在地理意义上真正属于淮河南岸地区的有十二州。十四州分布情况下:
淮河南岸十二州: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蕲春)、舒州(今安徽潜山)、寿州(今安徽寿春)、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扬州(今江苏扬州)、泰州(今江苏泰州)、楚州(今江苏淮安)
淮河北岸二州:泗州(今江苏盱眙)、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在这十四州之中,基本上可以寿州为中心点,将南唐的淮南地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所以寿州在历代南方政权的淮南防御体系中都是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但如此北方政权控制寿州,则退可守徐、汴,进可取金陵、扬州。
&ldo;寿州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东会稽,南通劲越,犹可屈强江淮间。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末尝不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rdo;(1)梁朝初年,寿州就被北魏占据,对梁朝江东政权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