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开办工厂。西藏的军垦工业,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不仅繁荣了西藏经济,而且为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
1959年从青海格尔木昆仑皮革厂抽调200多名干部、工人,随带几台旧缝纫机,在拉萨西郊罗布林卡的乱石堆上,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以帐篷作工房,边建设、边生产。1960年4月正式建成拉萨皮革厂,并试制生产出第一批皮革产品,当时就能生产30个花色品种。1961年,从成都进军皮革厂调入部分技工,加强生产第一线,引进了制革工艺,提高了制革质量。1960年9月,由9名职工、一辆马车、一个铁钻、一只手拉风箱,组建成拉萨农具所,修配农具开始起步。1970年农具所改建为拉萨农机厂,从此以农机厂为中心,形成了军垦农机维修网络。
1965年,周总理根据西藏地区盛产羊毛,但无现代化的加工能力的情况,指示上海市支援西藏发展毛纺工业。1966年上海毛麻公司纬纶毛纺厂的290余名职工和109台大小设备,从东海之滨迁到西藏尼洋河畔的林芝县。在军区生产部的领导下,创建了西藏第一个现代化毛纺厂。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当年3月破土兴建,9月18日投入试产,当年生产出一批高原毛纺产品,填补了西藏毛纺工业的空白。这个厂不仅能生产毛线、毛毯、呢绒,还能生产氆氇呢、毛毡、卡垫、地毯等民族用品。尤其是高原牌&ldo;熊猫&rdo;毛毯,牦牛绒大衣呢、细绒毛线等等,深受中外用户的好评。
1970年底,军区生产部改为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实行军地双重领导,并将其生产建设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计划。
部队在西藏高原上拓荒、播种、耕耘、兴办工矿业,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促进了世界屋脊农牧工矿业的发展。1971年当我调离这片祖国最高国土的时候,看到那葱绿无垠的田园,那香甜兴旺的果林,那牧场上如白云翻动的羊群,那一排排耸立的厂房,那兵强马壮的西藏高原部队……感慨万分。我想,我们的指战员用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在西藏这片国土上播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种子,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这是我军在世界屋脊进行生产建设中获得的辉煌成果!西藏边疆军民几代人开创的生产建设业绩,将像巍巍珠穆朗玛,永远盛立在地球第三极!
(1991年12月10日)
(作者为红军老战士,曾任西藏军区、成都军区后勤部长)
第09章忆谭冠三与八一农场的创建
吴仲品
1951年冬,我们十八军刚刚完成进军西藏这一历史使命,军直机关部队征尘未洗,放下背包,即在拉萨河畔打响了一场新的&ldo;战斗&rdo;。军政委谭冠三将军亲自指挥,披荆斩棘,建成了世界屋脊第一个军垦农场--西藏军区八一农场。时过47年,西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长期建藏的倡导者、先驱者之一的谭冠三老政委已经逝去。值此西藏军区成立45周年之际,我和刘国玺、贾好同、郭世昂、尹燕松等几位当年参加过这场&ldo;战斗&rdo;的老战友回忆了这段往事,特整理成文,以志纪念。
●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率领下,我们军机关、直属队从甘孜出发,途中翻越10余座大雪山,跨过10几条江河激流,行程1630公里,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1951年10月26日到达拉萨。部队在欢庆和平解放西藏伟大胜利的时刻,由于后方补给供应不上,当地采购不易,出现了严重的缺粮状况。不少单位曾一度只存有够3天的给养。军首长为此而焦虑,被迫采取削减人员口粮定量等措施来应急。原定的每人每日一斤半减去一半,进而再减至三分之一。正常的一日三餐改为两餐后,就只能喝稀粥吃个半饱了。有的单位以马料充饥。大家只好勒紧裤带过艰难日子。
当时的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叫嚷&ldo;饿肚子比打败仗还难受&rdo;,明目张胆地对我军施加威胁。他们妄图用断粮的办法重演历史上饿困清军的故伎,也把人民解放军饿跑困死,进藏部队面临在西藏能否站住脚的严重问题!
中央和西南局对于出现的这种局面早有预料,确定了&ldo;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rdo;的重要原则,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调拨大量资金,购买汽车、飞机进行支援。我军在进军沿途设立兵站,转运、筹集给养,动员了上万头牦牛驮运。但是由于补给线太长,道路艰险,公路尚未修通,飞机不能远航,虽后方支前物资堆积如山,仅靠牦牛运输,保障不了供应。毛主席要求进藏部队必须一面加紧修筑公路,一面从事农业生产,&ldo;生产与筑路并重&rdo;,把&ldo;精打细算,生产自给&rdo;作为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政策之一。
张军长、谭政委在到达拉萨后的第三天,与先期到达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先遣部队司令员王其梅等开会研究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粮食问题。会上当即作出决定:一是加紧同西藏地方政府协商,督促其按照&ldo;十七条协议&rdo;规定,协助购买、运输粮食、物资;二是通过统战工作,争取爱国上层人士出售部分粮食和牛羊;三是调整部署,部队分散就食;四是立即投人开荒生产,种菜种粮,争取两三年内达到自给,以此作为我军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