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世界屋脊阅读答案大全 > 第485章(第1页)

第485章(第1页)

我们的藏训队就是这样在一面打仗、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进军途中办起来的。我们是学校,也是筑路队、生产队、战斗队和宣传队,党和人民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碰到天大的困难,同志们总是发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这个藏训队最初由聂恒发同志担任队长,到了波密后,由十八军战斗英雄丁永泰同志担任队长,加上两名教员和一名通讯员,一共只有5个人。但可以说它是在党的领导下办起来的一所学校,是我区教育战线上的开路先锋,其意义十分重大。

40多年来,藏训队的这些同志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为弘扬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将永远载入西藏史册。革命的前辈历尽千辛万苦在世界屋脊上破土耕耘,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现已生根、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今他们虽然都已先后离休,但心仍系着这块让他们眷恋的热土,他们中的许多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仍在继续发挥着光和热!

(1995年4月4日)

(作者曾任西藏自治区编译局办公室主任)

第21章在筹办《西藏日报》的日子里

倪潜

我1950年随军进藏,参加了《西藏日报》的筹备、创刊,现将《西藏日报》创刊初期的艰苦筹备情况记述于后。

●编印《新华电讯》

高原上升起了红太阳,雪山顶上闪金光。为执行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我们十八军直属部队肩负着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于1951年10月26日胜利进抵拉萨。刚住下十来天,机关部队正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军宣传部汤化陶副部长便喊我到他那里,通知调动我的工作。我原在十八军宣传部建军报社油印股工作,汤化陶副部长既兼任我们报道科科长、建军报社社长,又兼任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听说要调动工作,我急问叫我去哪里?他说:去西藏日报社。我又问西藏日报社在哪里?他笑了:你去以后就有了。接着,汤副部长又交代说,部队刚到拉萨,暂时还出不了《西藏日报》,但要先把报社的架子搭起来,做好筹备工作。报社暂由新华社西藏分社方德副社长代管,重庆新华日报调来的张成治已经到那里了,你去找方德报到。

在进藏途中,新华社西藏分社和其他新闻、宣传、文教单位的同志,均属军宣传部领导,大家都是一身军装,头戴&ldo;八一&rdo;帽徽,胸佩&ldo;中国人民解放军&rdo;符号,在一起学习、生活、行军,互相比较熟悉。在我到报社前后,还有从事报务工作的张文友、夏文训、李向阳和通讯员小唐,搞译电工作的范玉秀、张裕民、李金台相继由军宣传部调到报社,架设起收报电台,开始收报译电,并且从军直警卫营调来一位老战士名叫李文有当通讯员。

我们十来个人很快到齐了,方德同志便叫我们先以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名义出版油印小报,取名《新华电讯》,向机关干部和部队战士传达国内外重要时事新闻,并说将根据西藏形势的发展,伺机创办《西藏日报》。《新华电讯》于1951年11月中旬创刊,为8开小报,4个版面,由两张蜡纸刻印,每周6期,星期一无报,每期容量约5000字,内容全是新华社播发的电讯稿。根据当时人紧事繁的情况,由张成治从每天的电讯稿中选编重要新闻,并和我刻写一张蜡纸的小字,接着由我刻写这两张蜡纸上的标题,张成治则和与我们一同进藏的彭映华同志校对,然后用我从军宣传部带来的一台旧油印机印刷,由李文有步行投送到驻拉萨各机关、部队。

我们当时工作非常紧张,生活十分艰苦,全报社没有桌椅,只能把收报机架在藏式柜子上收报,大家趴在文件箱子上译电、刻写,蹲在地上印刷。我们为尽量减轻进军途中负重,在入藏前已经过多次精简,每人只留一套单衣和一套薄呢子军服,另有一条两三斤重的棉被和一个单幅床单。当时,以如此简单的行装,度过拉萨的严冬,真是寒冷异常。夜晚睡在光滑的阿嘎地上,常常被冻得全身发抖,难以入睡,只好紧紧地挤在一起,互相取暖,甚至把房主家的门帘、窗帘借来,压在身上,抵御寒风。由于运输补给难以跟上,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又禁止群众向我们卖粮,妄图饿死、饿走解放军,我们不得不用马料(黑豌豆)充饥。因为燃料奇缺,完整的黑豌豆难以嚼碎,更难以消化,有相当一部分整吞整出。

1951年12月1日,由西北入藏的十八军独立支队进抵拉萨。半个月后,召开了西南、西北两支进藏部队的会师大会,两支部队的宣传机关和文艺团体也接着举行了联欢晚会。随独立支队人藏的新华社干部和《草原新闻》即随之与我们合并,并将驻地由彭雪搬到车门。报社也由新华社西藏分社代管改为工委宣传部领导,部长乐于乱兼任报社社长,独立支队的霍春禄任副社长。我们报社从收报到印刷,全体人员都挤在一个40平方米左右的大房间里,一半搭地铺睡觉,一半放桌椅办公。

●改版《新闻简讯》

和祖国内地相比,拉萨的春天总要迟到两个多月。1952年的春天来得很迟,直到五六月份,周围山上的积雪才开始融化,林卡里的树木方露出嫩芽。拉萨西郊,工委机关和军区部队经过几个月的苦战,终于开垦出耕地,播下种子,分别建起了七一农场和八一农场。拉萨市内也筹办起军区干部学校,从机关、部队抽出上千名干部集中学习藏文、藏语,同时在西藏上层爱国人士中聘请了一批教师。报社参加开荒生产的同志已陆续返回,并分几部分调到军区干校学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