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世界屋脊阅读答案大全 > 第522章(第1页)

第522章(第1页)

新的施工年度开始后,全体指战员和民工,把对总理的悼念,化作巨大的动力,落实在完成总理指示的实际行动上。大家战天斗地的干劲更大,各项质量措施更加落实,克服困难的信心更足。千里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大家的努力下,工程质量越来越好,工程进度越来越快。终于在1976年11月16日,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并一次通油成功。在青藏高原上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高海拔、长距离、具有&ldo;两个世界第一&rdo;的成品油输油管道,并在拉萨召开了通油庆祝大会。解放军三总部、西藏自治区政府和西藏军区分别发来贺电和贺信,称这是530部队全体人员&ldo;英勇顽强,忘我战斗,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rdo;的胜利成果,在&ldo;世界屋脊上创造了又一个人间奇迹&rdo;。550工程的施工部队、民工和工程设计及技术人员,以实际行动告慰了总理英灵。

(1997年3月)

(作者为原成都军区后勤三十七分部部长,后曾任西藏军区后勤部长)

第40章林芝毛纺厂与优质氆氇呢

郑锦涛

清晨,阳光透过茂密的青钢林,撒在一幢幢宽敞的洁净的新厂房上,撒在上班女工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人群的歌声笑语不绝。

一群藏汉族女工紧围在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林芝毛纺厂厂党委办公室门前,手里扯着一块为西藏翻身农奴特织的新产品--氆氇呢,叽叽喳喳地谈论不休:

&ldo;你看绒面多丰满,密度多紧。&rdo;

&ldo;厚实、面光,美观耐穿。&rdo;

&ldo;还能防雨哩!&rdo;

一个头上盘着花辫子的藏族姑娘,挤上前去伸手搓搓呢料说:&ldo;真是哑古西扎嘟(好)来西(上海话,也是好的意思)!&rdo;

她藏话里夹着上海话,逗得大家笑个不停。

这时,办公室内传出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原来是带着氆氇呢上拉萨试销的技术员来电话,告诉大家带去的样品一天就售光啦!

另一路,到工厂附近征求翻身农牧民对这种产品的意见的职工,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很欢迎毛纺厂新织的氆氇呢。

林芝毛纺厂是1966年从上海迁到西藏高原来的一个毛纺厂。这个毛纺厂早在上海时一直是生产出口毛呢的厂,自迁来西藏后,胸怀建设西藏毛纺工业美好愿望的上海工人和技术人员,看到高原上有取之不尽的羊毛,内心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几年来,他们生产的高原牌各种呢绒、毛毯和毛线,不但畅销全国,而且在广州中国商品交易会上受到国外顾客的欢迎。可是,他们专为本地群众生产的氆氇呢,开始却不受藏族农牧民的喜爱。这种机织的氆氇呢,表面美观,价钱便宜,但不如手织的绒面厚实,既不能挡风防沙,又不耐磨防雨。所以,藏族群众还是习惯穿用自己手工生产的氆氇做的衣服。有位藏族群众还对厂的领导说:&ldo;你们机器造出的氆氇,顶不上我们的土产品。&rdo;

这话触动了厂领导,现代化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怎么会比不上手工生产的产品呢?厂党委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党委会上研究,党委成员一致认为,提高氆氇呢的产量和质量是厂里的当务之急。氆氇呢的质量要不要提高,这在厂里引起了各种议论。有的认为&ldo;把呢料产量降低而去织氆氇,这是要现代化的设备去干手工业生产的活,是倒退。&rdo;有的说:&ldo;织氆氇呢比织其它呢料产量低,这样一搞就完不成我们厂全年的生产任务啦!&rdo;

毛纺厂党委为了统一思想,召开了党委扩大会。厂长林兴智,是1950年背着被包进军西藏的老同志,他果断地说:&ldo;百万翻身农奴的需要,就是我们厂的任务,再大的困难也要去克服。&rdo;技术能手、老工人冯永生的发言代表了全厂工人群众的心声。他说:&ldo;在西藏办毛纺厂,织不出翻身农奴满意的氆氇呢,还称得上什么社会主义工厂!&rdo;不少同志还联系本厂实际,批判了单纯的经济观点和任务观点。大家通过充分的讨论认识到,&ldo;能不能织出符合藏族人民要求的氆氇呢,这不只是一项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办厂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rdo;于是,厂党委专门成立了一个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藏汉族工人组成的&ldo;氆氇呢研究小组&rdo;,发动全厂职工动脑筋想办法,共同研究织出优质的氆氇呢。提高氆氇呢的产量和质量从何着手?研究小组召开座谈会,进行家庭访问,了解藏族群众穿氆氇的习惯和对这种产品的要求。然后又了解了工厂驻地周围的一些情况,收集了20多种氆氇呢的样品和有关氆氇呢生产的资料。根据这些情况和资料,他们又设计了多种方案,结果试织出来的产品仍然达不到要求。

问题在哪里呢?厂里派出原毛车间指导员公久曲珍、机修工陈隆富和部分技术员到八一镇织氆氇副业组向群众学习,参加从洗毛、捻线、穿棕、织布、拉毛到染色的生产过程。在见习中,他们发现手工织品经纱细,纬纱粗,而机织品是经纬纱一般粗;纱线捻度手工织是一正一反,而机织是一顺捻。八一镇的氆氇能手阿胜告诉他们,手工的织法容易把呢子缩得更紧,绒面平光,结实又耐磨。他们如获至宝地接受了这项传统工艺的好经验。厂里只有细纱机,为把细纱机改为粗纱机,梳毛车间的工人就日夜奋战进行改装。见习中,他们还发现土织机只有四片棕,而机织要用九片棕,穿棕费时,操作难度大,又容易断头,这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又立即改良工艺。旧矛盾解决了,这时又碰到织出的氆氇呢斜纹斜度不够的新矛盾。土织机织出的氆氇都是急斜纹,这种急斜纹有利于防雨。他们就把急斜纹的原理绘成图带回厂试验,结果不符合要求,他们又跑30多里路找到已69岁的老氆氇工阿珠,向他求教,后来又把阿珠请进厂来,共同研究如何改革穿棕和织急斜纹等技术问题。改革终于成功了,换梭速度加快了,劳动强度也加大了,但挡车工人说:&ldo;为翻身农奴织优质氆氇呢,再苦再累心也甜。&rdo;产量很快翻了一番。在拉毛工序上,过去是先缩呢后拉毛,这样密度不紧。染整车间便吸取了传统工艺的优点,先拉毛后缩呢。这一工序颠倒后,原先的拉毛机就拉不了宽面坯布,他们又和机修车间共同努力,在白铁工、木工的配合下,自力更生重新安装了一台拉毛机和鼓风机。就这样,全厂职工经过120个昼夜,终于试织成具有西藏民族传统的优质氆氇呢。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投入了大批生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