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世界屋脊阅读答案大全 > 第530章(第1页)

第530章(第1页)

为了保证冬小麦比青稞多一两倍的用水,农场职工在完成播种任务后,又在连续几个月内,投人15万个工大力兴修水利,在果拉山下,平措岭顶,不断传来了推土机的吼叫,开山炮的轰鸣。他们发扬了进军筑路时&ldo;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rdo;的大无畏精神,修水库、挖水渠、筑堤坝,展开了震撼山谷的战斗!从1972年的秋天到1973年的5月,全场经过9个月艰苦奋战,新修和整修了总长达134华里的5条干渠,建成了5个小水库,还自力更生修建了一座水电站,扩大灌概面积一万多亩。此外,还掀起了一个千车万担的积肥活动,全场共积绿肥2240多万斤。除了满足其他农作物需要的肥料外,给每亩冬小麦提供了5000斤氮肥,比往年给麦地多浇了三四遍水,为夺取冬小麦更大丰收创造了条件。

澎波农场种植冬小麦,不仅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而且为科学种田提供了宝贵经验。1966年第一次试种冬小麦成功,虽然打破了&ldo;高寒地区不能种冬小麦&rdo;的迷信,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要人们承认高原的自然条件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只有承认这个特殊性,把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才能掌握高原特殊的生产规律,达到人定胜天的目的,不至于误入歧途。

冬春的澎波地区,天气寒冷又干早,如何保证麦苗安全越冬,这是个大问题。过去,在试种冬小麦时就遇到过&ldo;死苗&rdo;的问题,在死苗的田头,经常发生这样激烈的争论:

&ldo;死苗是冻死的!&rdo;

&ldo;不,死苗是旱死的!&rdo;

这些争论表明,军垦战士们对冬小麦在高原上生长、发育的特殊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他们从1966到1970年的5年间,对为什么冬小麦在越冬时会发生&ldo;死苗&rdo;现象,经过反复实践,才逐渐弄清了死苗原因:第一、播种晚,冬前麦苗幼弱,根系不发达,抗寒力差;第二、播种浅,表土被风刮走后,使分蘖节暴露地面,受冻而死;第三、由于风大地表不积雪,土壤墒情不足,易变旱、受冻;第四、冬灌不当,土壤龟裂,裂断麦根,造成死苗。问题找准了,就便于对症下药了。他们在栽培过程中,重点抓好适时早播、深播,适时浇水追肥,加强压土等环节,从而基本上解决了死苗问题。

实践证明,澎波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种最好。在这个期间播种的冬小麦,每亩播种量30至32斤,基本苗在25株左右,平均每株分蘖2至3个。如果推迟到9月20日至25日播种,麦苗基本无分集,苗弱根小,越冬抗寒能力差,死苗多。但是,澎波的播种时期,正是冬麦和前茬作物收获期,往往因为不能及时腾茬,推迟了播种期。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集中人力、畜力、机械、运输工具打歼灭战的办法,巧夺这个&ldo;天时&rdo;进行播种,并且把播种深度保持在6至8厘米。

澎波高寒干旱,日照长,蒸发量大,冬麦从越冬到返青这一百三四十天里,中心问题是保墒情,抓好灌水。对如何灌冬水,要看气候和墒情,冷得早,土壤干,就早灌;冷得迟,墒情好,就迟灌。但不能定日期,就是要巧夺&ldo;夜冻昼消&rdo;的&ldo;天时&rdo;来灌水最适宜。为了减少透风跑墒,防止风大刮走表土,并且使种子和土集结合紧,便于发芽,他们在播种后用石滚大面积进行滚压,使麦地上松下实,这是保证不死苗的又一措施。澎波农场党委从许多高产田的增产实践中,将摸索到的冬小麦在高原种植的习性,及时召开现场会,举办学习班,普及先进栽培技术,让高产田从播种到收割每个环节的成功经验遍地开花,不断刷新冬小麦的增产纪录,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军垦战士们深有体会地说:&ldo;通过种冬小麦,我们不仅获得物质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科学种田的教育,这是很可贵的。&rdo;澎波农场在生产过程中,还注意统筹安排,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畜牧业、林业、副业的关系,种冬小麦和种其他农作物的关系。他们对冬小麦、青稞、油菜、甜菜等农作物在播种面积、肥料使用、劳力搭配等方面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因而1973年的粮食总产量成为建场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比丰收的1972年增产204%。在畜牧业的发展上,种饲草17400亩,种苜蓿1万亩,全农场牲畜纯增率比1972年增长67,总存栏数增加到4000多头(只)。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扩大,也带动了五小工业的迅速发展。1973年建立了3个小电站;扩建了两个石灰窑,产量由1972年的70吨提高到600吨;小煤窑的开采量由1972年的2000吨提高到4000吨。还有小机械、陶器、制米、磨面、榨油、基建等都有很大发展。

澎波农场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科学种田、勤俭办场的方针,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为主,农牧副综合经营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走出了一条在西藏高原大幅度增产粮食的成功路子,成为西藏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面鲜艳旗帜。

第46章西藏高原种植冬小麦为什么能高产

石洪生整理

在&ldo;世界屋脊&rdo;的西藏高原上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获得高产,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革,是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大事。

过去,西藏绝大部份地区没有越冬作物。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翻身农奴在高原上试种冬小麦获得成功。1972年秋天,西藏全区种了14万亩冬小亩,1973年平均亩产大部分超过400斤,并出现了不少亩产600斤、800斤,以及亩产千斤的高产田。西藏农业科学研究所自1959年从内地引进&ldo;肥麦&rdo;这种优良品种,经过多年试种,正常年景下亩产都在500斤左右。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澎波农场,1972年种植冬小麦2700多亩,1973年获得大面积高产,其中有一块11亩6分的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133090斤。1973年,林周农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也获得种植冬小麦的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超过400斤。其中位于海拔4300米以上的89亩冬小麦,达到了亩产600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