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王朝1566张居正扮演者 > 第36章(第1页)

第36章(第1页)

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部族武装暴动,官军前往镇压,屡屡败绩,这促使朝中掌权者想起了能干的王守仁。于是世宗下诏令他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王守仁奉命起程赶至广西后,在处置方略上与内阁大臣发生分歧。内阁主用兵,守仁主招抚。世宗对此则模棱两可。王守仁以较少的兵力很快平息了事端,并扬言撤兵,暗中向大藤峡地区进军。大藤峡为大批瑶、壮族人民聚集地区,当地百姓为摆脱明朝官府的压迫而进行武装反抗,坚持斗争长达数十年。王守仁发起突然袭击,起义民众猝不及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王守仁即命官军进行了野蛮的屠杀,尸横遍野,腥臭熏天。王守仁立即向世宗上疏奏捷。世宗得知消息自然大为高兴,传令内阁诸臣讨论如何封赏王守仁。首辅杨一清本与王守仁过从甚密,但因王氏门人上疏诋毁杨一清,有意让王守仁进入内阁,杨一清自然怀恨在心,因而在世宗询问时缄口不言。阁臣桂萼则因在镇压方略上与王守仁意见不和,又眼红王守仁的战绩,不仅不称王氏之功,反而抨击王守仁征剿不力,擅自行动。就这样,对王守仁的封赏又一次不了了之。

在完成这一&ldo;事功&rdo;后,王守仁身染沉疴,一病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王守仁似乎用自己的行动表现了对朝廷的绝望与抗议。他上疏请求退休,并在没有得到朝廷答复的情况下,自做主张离开驻地,踏上归乡之路。刚行至江西南安时,王守仁便含恨离开了人世,终年57岁。王守仁死后,朝中大臣并没有放过他。桂萼上疏弹劾他擅离职守,世宗震怒,令阁臣提出处罚方案。桂萼等人便毫不客气地对王守仁的一生进行了全盘否定。桂萼指出王守仁&ldo;事不师古,言不称师&rdo;,标新立异,贬抑朱熹之学。&ldo;号召门徒,互相倡和&rdo;,&ldo;传习转讹,背谬弥甚&rdo;。鉴于王守仁还有一些功劳,桂萼等人建议&ldo;从轻&rdo;处置,&ldo;追夺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rdo;。对此,世宗表示完全赞同。

平心而论,王守仁,一位进士出身的文官,为明王朝社稷的安危,投身于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涯,为挽救严重的社会危机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可以说是&ldo;忠心可鉴&rdo;,&ldo;劳苦功高&rdo;,但他却以抱憾终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战场上号称&ldo;神算&rdo;的王守仁之所以无力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显然与他本人的思想与行动的严重矛盾分不开。王阳明有句名言:&ldo;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吾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rdo;如此振聋发聩的宣言代表了王守仁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大胆怀疑、勇于批判的叛逆精神,这种叛逆的精神正是王守仁能够在哲学思想上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看到,王守仁在现实政治中的态度却是相当保守的。当年因反对刘瑾而被远谪龙场驿,王守仁从这一痛苦的经历中充分汲取了教训。重返政界的他变得精明圆熟有余。而果敢认真不足,他在复杂的官场上注重策略,巧妙周旋。他不再对时政发表措词激烈的抨击,只是力求兢兢业业地恪尽职守。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心中不免充满焦虑,但却不愿也无力触及造成这种危机与冲突的根本症结。

作为一个抱负远大的学者,王守仁不愿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殚精竭虑地为拯救社会危机而操劳。他也是一位功名心极重的传统士大夫,令执政者惊恐不安的农民武装暴动,却为王守仁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绝好机会。在这些征战中,他的确表现出相当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应付各类事变中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限于政治上的保守态度,王守仁将毕生的精力都致力于为大明帝国‐‐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的修补漏洞的工作,所以其结果只能是补了东墙西墙倒,顾此失彼,最后魂断异乡亦难逃倾轧。

王守仁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甚至得到了与圣人相埒的尊崇,这在明代历史上是罕见的。然而,深孚众望的王守仁却不懂得韬光养晦,四处兴建书院,广收门人,特喜讲学。再加上他那尽人皆知的&ldo;赫赫战功&rdo;,似乎在他头上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这就引起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官僚集团的嫉妒与敌视,从而使王守仁在政坛上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这一点,连他本人也十分清楚。他曾与友人讲到自己&ldo;身罹谗构,危疑汹汹,不保朝夕&rdo;的凄苦处境。最后,王守仁抱憾而去,他奔波辛苦的一生能挽救明王朝日趋衰弊的历史命运吗?他取得的一个又一个&ldo;胜利&rdo;,为他本人及大明王朝又带来了什么呢?厂卫制度明代特务统治可谓臭名昭著,其机构便是令人闻之变的&ldo;厂卫&rdo;。它犹如附着在大明王朝肌体上的一个可怕的毒瘤,拼命吞噬着健康的细胞。明王朝由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喜欢与左右近臣谈论古今君王待臣之道,太史令刘基(伯温)上言道:上古时期,公卿大夫触犯刑律,君主只是赐予他宝剑,劝其闭门自裁,未曾轻易加以污辱。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士大夫的尊严。侍读学士詹同也将《大戴礼记》与西汉名臣贾谊论君臣之道的奏疏进呈朱元璋,并委婉进言道:古时&ldo;刑不上大夫&rdo;,并不是说士大夫有罪不罚,而是不欲折辱士大夫,以激励民间养成行己有耻的风气,惟有如此,方能显出君王宽宏大度的恩德。对此,朱元璋深表赞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