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摆摆手,不以为意笑笑:“大舅真性情也,朕怎会怪罪?”
叹了口气,刘荣做为难状:“这些人以祖宗家法为由,江山社稷为计,拒绝开设学堂。”
“朕,为难呐。”
“都是朝廷栋梁,国之重臣。而且言之凿凿,予以抵制。”
“陛下,要臣如何做?您说吧!为了民生福祉,陛下宏图大略,臣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收起笑容,刘荣为之动容,颤声道:“大舅知大义,明是非,堪称国器。”
见差不多了,刘荣笑着开口:“朕有意使一人上书朝廷,就开设学堂一事,在百姓之中听取意见。”
“为民意是从。”
“此事若成,百姓感其恩德,必会为其歌功颂德。”
“史书上,也该有浓墨重笔。”
“当堪称,古今第一贤臣。”
“朕思来想去,唯有大舅,能堪当此任。”
“大舅,岂有意乎?”
栗贲霍然起身,抱拳说:“臣身为大汉之臣,只要是有利于朝局,有利于陛下,有利于我大汉江山社稷的事。”
“义不容辞!”
“陛下放心,臣回去之后便写奏章,明日早朝定当献于陛下龙案之上。”
“为陛下排忧解难。”
“大舅,真贤臣也。”感叹一声,刘荣真挚对他说:“大舅忠君爱民之心,朕深为感动。”
栗贲肃穆而视:“若比战功,臣不及条候,若比治国安邦,臣不及魏其侯。”
“可要说忠心,臣敢剥开心来,面对天地日月。”
“臣,告退。”
笑呵呵点头,刘荣目送他离开。
“朕的大舅,是个聪明人。”
低声呢喃一句,刘荣笑着拿起朱笔,继续批复。
栗贲刚才的话恰好说到刘荣心坎里,只要是忠于天子,刘荣就会不吝赏赐。
不吝重用。
朝堂之上,在于平衡。
窦丞相,韩太尉,包括御史大夫栗贲,各有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