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站在历史的高度,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或者自命不凡的人都会对历史上一些事情一些人不屑一顾,认为如果自己站在他们的位置上,一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好,更容易功成名就,就算不能驾驶这辆巨型的战车,成为一名高高在上的车夫,最起码也能成为车上一枚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可是经过实际验证之后他们才痛苦的发现,原来自己跟其他人一样,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颗最最普通的螺丝钉,跟所有人一样,甚至只是一点被洒落在人间的灰尘。。
那位紫荆花帝国的皇帝,在历史上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而著称,他的心思很宽广,如同浩瀚的蓝天,而他的能力却实在有限,在第二次蛮族战争开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根本就不相信任何一位他手下的将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一次蛮族战争的失败经验历历在目,当时就是因为那位负责指挥的将军出了问题,大方框言,所以才导致最后的战争失利,让紫荆花帝国的征讨行动虎头蛇尾,结束的无声无息,成为了一个大大的笑柄。
所以,这位皇帝陛下根本就不相信那些将军,认为他们最多只能去当一个具体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决策者,就只能是他自己本人,其他的人,无论是天赋还是智商还是在军事上的素养,都不如他这个当皇帝的。
这一次,皇帝陛下为了征讨古尔族,一共派出了整整四个军团,将近五万人,规模庞大,当时就有人表示了反对,因为整个古尔族差不多十万人,可是刨除那些老弱病残女人孩子,能够参加战斗的,最多就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且他们并不是一股绳子,而是分散在查尔莫斯行省的许多地方,每次能够集中起来跟紫荆花帝国的部队交手的,最多最多,不会超过三千人……
三千人啊!只有三千人。
而且还都是一些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武器也不精良的土著。为了收拾他们,帝国居然就要派出整整五万人的大部队。天呐,这可不是五千人,而是五万人,俗话说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五万人平铺在地上,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大片啊。这么多人,粮食的问题怎么办?怎么弄给养?怎么供给武器?怎么安排后勤保障?还有战时的军费,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可都不是拍一下脑门就能全都解决的。
当时就有人表示了反对,陈词恳切说了这些问题的症结,可是皇帝陛下根本就不听,因为按照他的想法,自己的紫荆花帝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五万人难道还供养不了?而且,按照这位皇帝陛下的想法,他对付古尔族人的战术,就需要用这么多人来支撑,如果人少了,那还打个屁?斩草要除根,古尔族那些腌腌臜臜的杂碎,这次必须要把他们全都给剪除干净。
大规模的军队,如林一般的刀枪,潮水一般的往前推进,彷佛一辆沉重的战车似的碾压过去,将那些古尔族的小蚂蚁活活碾死……无论男女老少,鸡犬不留,这就是这位皇帝陛下的想法。
话说,古尔族也是自己的子民,这位皇帝陛下真能下得去手?嘿,还真别说,这位皇帝陛下还真就能下得去手,一来是因为他继位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年轻气盛,容易情绪冲动,而第二点,就是因为在他的心底,他的子民,只有紫荆花帝国的那些同族的老百姓,那些古尔族人……呵呵,毕竟是异族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必须要把他们给彻底减除,才能彻底的安心。而第三点,就是因为这些古尔族的渣滓,他们闹的实在太过分了。
当时,迫于皇帝陛下的龙威,本来表示反对的大臣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妥协。对他们来说,能够表达一下自己的反对意见,就已经是尽了自己当臣子的本分,毕竟真正能做决定的,还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陛下,换句话说,这个紫荆花帝国,是皇帝的,是自己的,但归根结底也是皇帝的。是他们家的,他自己愿意折腾,愿意冒险,自己何苦去讨那个厌?一旦把皇帝给得罪了,想来自己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绝大多数大臣都是这么想,可毕竟不是全部,龙生九子种种不同,总有那么几个不怕死脑袋硬的,当时就有几个大臣,在皇帝的龙威之下不肯屈服,声泪俱下苦苦相劝,道理说了一大车,就算是一块铁,放在胸口都被捂热乎了。可是这位皇帝陛下的心,比钢铁还要坚硬,他决定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开始的时候,说也就说了,不同意就罢了,可是这些大臣们不依不饶,弄的皇帝陛下烦不胜烦,最后一怒之下,竟是将其中那位带头的大臣给送上了断头台,而其余的跟风的大臣,也都被投进了监狱。
这一下,再也没人敢说话了,大家都已经深深的知道,这位刚愎自用的皇帝陛下杀人根本不眨眼,如果再继续争论下去,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不是下一个被推上断头台的倒霉蛋。
俗话说,大战在即,先斩大将——不吉!
刨除一些迷信的因素,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大约在半个月之后,大军出发,兵锋直指西北的查尔莫斯行省。而跟第一次蛮族战争爆发初期,士气高涨的情况相比,这一次,几乎所有的士兵,都被一种很低落的情绪包围着。
能赢吗?
我们能打过古尔族那些野蛮人吗?
军队的士气,前所未有的低落。
而且,因为调度时间太短,并不算太畅通的关系,经常会有军队出现断粮,断柴,缺少衣被,缺少帐篷,无处歇息的状况,而这样一来,让原本就低落的士气更是到了一个快呀崩溃的边缘。(未完待续。)